蘋果樹下:魯迅生命的最後激情 - 劉波

蘋果樹下:魯迅生命的最後激情 - 劉波

一九三六年八月,魯迅委托內山完造給遠在德國柏林的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寄出一本書《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請他轉交給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女士。
這一年,魯迅五十五歲,珂勒惠支六十九歲,魯迅說:「用中國法計算作者的年齡,她已屆七十歲了,這一本書的出版,雖然篇幅有限,但也可以算是為她作一個小小的紀念的罷。」言語中流露出暮年的嘆惋,生命的依戀。其實,這番話何嘗不是說給自己聽?
時間倒回五年前。一九三一年的某日,魯迅偶然發現一幅木刻作品,名曰《犧牲》,表現一個母親悲哀地獻出了她的兒子。那時,他正在考慮以何種方式追憶死去的朋友柔石,便立刻選了珂勒惠支的這幅畫,投給新創刊的《北斗》雜志發表,「算是只有我一個人心裏知道的柔石的紀念。」此後,魯迅便托人在國外搜求珂氏版畫,陸續推荐給國內刊物發表。這個德國女畫家在中國的知音,深深為珂氏畫作的主題所迷戀,「她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鬥爭;所取的題材大抵是困苦,飢餓,流離,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號,掙扎,聯合和奮起。」(《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
一九三五年,魯迅決定印造珂勒惠支的版畫集。對這本畫冊,他賦予了憧憬和希冀,也寄托了對故人的懷想與追思。他承擔了出版所需的一切費用,親自編輯設計,宣紙綫裝,珂羅精印,用中式書裝的清雅,襯托西方雕刻版畫的細膩,每一處細節都浸潤了他的心血。圖畫在北京印成,序言部分在上海製版鉛印,歷時數月。一九三六年初夏,上海溽熱。大病初愈後的魯迅在大陸新村寓所內,把兩千多張散頁逐一排定次序,添加襯紙,整齊碼放好,等候送到印刷廠裝訂成冊。對於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魯迅來說,製作書籍的過程就像虔誠的聖徒履行某種宗教儀式,沉靜,遲緩,莊重,有序。書終於在七月訂成,以上海三閑書屋名義出版。
我不知道,當這冊飽含着一個中國作家最後一絲激情的書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德國,在畫家本人手裏一頁一頁細細翻動時,珂勒惠支女士能否感知,有一隻從遙遠東方伸來的手,瘦削但堅毅,正與她的手緊緊相握?那一時刻,他們血脈相連。
《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初版一百零三本,「內四十本為贈送本,不發賣;三十本在外國,三十三本在中國出售。」這樣的印數根本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於是,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社長吳朗西主動承擔了再版的任務。兩個月後,此書作為《新藝術叢刊》第一種,重新照相縮印出版,印精裝五百本,平裝一千本。再版畫集雖然在精美程度上不能與初版本相提並論,但畢竟實現了魯迅「有人翻印、功德無量」的夙願,使得珂勒惠支的版畫藝術在更大的範圍感染了更多讀者。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重印本送到魯迅手中。
兩天後,魯迅與世長辭。
劉波
來稿請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