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一段港女關於婚禮人情的對話成為熱門點擊,港女某擇日結婚,派喜帖給人,派帖時當面詢問收帖人出席喜宴時打算封多少人情,自設最低消費八百元。「派帖前問你一句,要是真的給五百人情就不要來了!感謝。如果令你做成經濟困難真不好意思,我也不是開善堂。」「不來的話真的沒所謂啦,我真的不能接受給五百,我婚禮在酒店不是在酒樓,而且是自助餐,還要不是那種三星下濫的酒店……」「有人真係會俾得出五百我真係絕交都似。」
甚麼叫港女?這就是了。港女跟大陸人一樣,本來是中性詞,漸漸成為貶義詞,特指某兩種行為、心態、價值觀異於常人的人,後來更演變成社會現象。要怪,只能怪令這兩個詞蒙羞的人。拜金、現實、巿儈、短視……港女特性,在那個港女新娘身上盡現。在她眼中,似乎一切都可以用價錢衡量,然後用數字多少去作取捨。這樣的人生,簡單,卻也悲哀。她永遠不可能明白,她拒絕的,也許是比八百元更珍貴的,來自貧友的誠摯祝福與關愛。
整件事最悲哀的是,八百元,其實也不過是一筆極小極小的錢。跟五百元相比,差價三百而已。一個女人,辦一次婚宴,其抱負不過是追求八百元一封的人情,以三百元來自高身價。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怎麼看,都帶一絲悲涼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