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奧會解散成績欠佳的項目,令人反思體育到底貴乎參與,抑或攞獎?本屆殘奧會奪得硬地滾球第六名的楊曉林坦言,會方殺項目,對其他殘奧運動員造成壓力,「好驚攞唔到好成績冇得玩」。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認為,殘奧會的做法本末倒置,體育事業先要普及,才能在眾多選手中拔尖。
比賽助隊員重拾人生
輪椅網球隊元老阿玲入伍約廿年,回顧輪椅網球興衰,不禁眼泛淚光,「運動改變咗好多隊員嘅人生,玩咗網球之後,我哋肯定自己嘅能力」。她透露,有隊員曾遇交通或工業意外致傷殘,令意志消沉,後來透過比賽磨練鬥志,重拾積極人生;也有新秀在國際賽中嶄露頭角,運動員生涯剛起步便被叫停,甚為徬徨。
阿玲慨嘆:「喺殘奧會眼中,改變咗幾多人唔重要,獎項先至係一切。佢哋冇諗過點樣提升成績,一差就殺,香港殘疾人嘅運動就成為極少眾嘅活動」。
雷雄德認為,香港體育事業資源緊絀,着力發展有潛質運動是現實考慮,但也不能放棄運動普及化和多元化,「冇人天生係運動員,要推廣普及運動,先至搵到當中嘅精英」。他建議受影響球員嘗試接觸網球總會,看可否在總會下設立輪椅網球屬會,「有總會嘅協助,容易搵教練同方便訂場」。本報曾電郵聯絡網球總會,至截稿未有回覆。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