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br>Food Blogger舌戰世界

BIG SPENDER:
Food Blogger舌戰世界

張永康應該是全港最專業的飲食blogger,來自台灣、從事金融業的他,1995年來港定居前曾在華爾街當iBanker,他用英文寫的飲食網誌Diary of a Growing Boy記錄了他與意大利顯赫酒莊莊主Marchese Lodovico Antinori在Pierre晚飯、和《金融時報》的作家Nick Linder到富瑤海鮮酒家午膳。也許職業病使然,連食他都講究投資回報,他只歡喜大藍籌,寧願光顧收費貴、聲譽好的名餐廳,只因夠穩陣、回報又理想;最怕沒業績、無實力的創業股,堅持不冒險試開張少於半年的新餐廳。且聽他親述十多年的「舌戰」心得。

記者:吳宛蔚 攝影:梁志永

最知我心意的大廚
中環歌賦街 on Lot 10

記得第一次去「on Lot 10」已是三年前的事,一打開餐牌,看到這間位於歌賦街、只有30個座位的小店竟有我最愛又冷門的法國血腸。試吃之下發覺味道很好而且做得正宗,所以之後沒隔多久又來報到。那是一次新體驗,因同行的友人與David熟稔,就特意準備一餐完全為我們而設、全都是餐牌上沒有的時令菜,全都令我十分驚喜。
自此每次到他的店我都將點菜重任交由David負責,他沒一次令我失望。老實說,城中好吃的餐廳很多,但絕大部份我一年都只去一次,而「on Lot 10」則屬少數我每年會光顧三、四次的。

廚師兼老闆David(右)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讀過fine arts,在廚房發現自己的天份,從此在廚房,他找到屬於自已的舞台,最愛逛街市、創作新菜式。

on Lot 10的「馬賽魚湯」原是漁民使用賣剩的海鮮熬成的家常菜,但David卻換上龍蝦、花蟹、蜆、石蚌及鯻魚,配以番茄及新薯。

雖未知今晚會嚐到甚麼滋味,但當我7時抵達亦未見David,我就知道他又走到不同的街市搜羅本地海鮮,肯定又是一次大堆頭製作。果然今晚單是頭盤已有四個,最時令的禾花雀意大利飯、我最愛的燒西班牙紅蝦及加拿大蟶子、雞油菌小羊胸腺(sweetbreads)伴慢煮蛋及里昂沙律。吃到第三道,肚子已沒剩多少空位時,重量級主菜才來到。
主菜的「份量」要清空一張二人枱才勉強放得下,這個馬賽魚湯令鄰坐的四個外國食客都露出好奇又羨慕的眼神。
一鍋湯全是當日David從街市搜羅而來的新鮮龍蝦、蟹、魚,極度鮮美,David不斷提醒用這些海鮮熬成濃湯才是主角;果然寧願把海鮮打包,拼口氣也要將濃湯半點不漏的擠進肚,David就是永遠出乎我想像,每次都令我過份滿足地離開。

用鹽及法國盛產的Espelette辣椒粉作簡單調味的加拿大蟶子及西班牙紅蝦非常鮮美,濃郁得將整個口腔「漿」着的西班牙紅蝦膏是令我對它着迷的原因。

用法國雞油菌與松子烹調的矜貴法國小羊胸腺,上面有棵被lardo(用鹽及香料醃製的豬油)包裹的慢煮蛋,吃時用麪包戳破蛋汁同食,複雜又層次感豐富。

最懷念的已逝美味
瑞士 Restaurant de l'Hôtel de Ville

坊間許多所謂的fusion菜不過是將本地食材配以外國煮法,為做而做很膚淺,真正的fusion菜講究食材間的配合度。我大膽講世界上沒多少人真正懂得做fusion菜,唯一令我佩服的是瑞士米芝蓮三星大廚Philippe Rochat。
第一次嚐到他的手藝是08年的10月,多得住在日內瓦的好友幫忙訂枱,才得以坐進他那星級餐廳。那4.5小時的午餐令我回味不已,不只每道菜色十分精緻,味道亦充滿驚喜。我最印象深刻是他將西式食材配以東方調味魔法,像不辛辣的冬陰公湯伴法式蟹肉雲吞、小龍蝦伴青蘋果青咖喱!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其實全是意想不到地對辦兼創意十足。自從上次一別,我對他一直念念不忘。我早知道今年3月他會榮休,就決定要再光顧一次,經好友安排,去年10月我又再次重臨Rochat的私人舞台Restaurant de l'Hôtel de Ville,再次被他的心思感動,和他正式地道別。

最後一次品嚐到我最欣賞的fusion菜大師Philippe Rochat的手勢。頭盤是將蟶子切粒,伴上紅色、黃色的蜆肉、甘筍、西芹等配以醋等打成的忌廉,將會成為我與Rochat之間的永恒回憶。

最驚喜的平民美味
印尼弗洛勒斯島 肉丸麪小店

看過我的blog的人都覺得我只對星級餐廳、高貴食材感興趣。沒錯我相信價錢及食物質量成正比,也捨得將金錢用於食方面。吃過最平又最好吃的一餐在印尼的弗洛勒斯島(Flores)。那是一個未完全開發的原始旅遊區,沒有高檔食店,也沒有海邊小pub,放眼望去除了我入住的度假小屋、村民的居所,就只有沙灘。
與友人四處走走,找到一家由小家庭打理、賣粉麪的小店,沒有半點遲疑地走入去,點了個事隔幾年都依然回味、每碗只需0.5美元的肉丸麪,一咬就吃得出用料十足及手打的工夫,才發現原來不需4港元一樣可換來令味蕾感動又滿足的味道,但我知道這種驚喜不太常有。

到達原始的印尼弗洛勒斯島,都即時知道與美食無緣,誰料我卻在當地嚐到一碗至今仍在回味的肉丸麪!

最大失所望的一餐
杜拜 Tang

我最愛分子料理,07年到杜拜公幹,出發見到將下榻的酒店內有間叫Tang的餐廳,是「杜拜唯一分子料理」,我立即發電郵訂枱,結果我嚐了人生兩個「最」,最難吃、最差服務。一到餐廳,印度籍領班不停地向我們介紹主廚的「威水史」。我先點了一杯士多啤梨香檳雞尾酒,香檳杯底滿佈士多啤梨caviar,很美。Caviar是分子料理中最基本的製作技巧,一層薄薄的外衣包裹液態的果汁,咬下會發出輕輕pop的一聲。而那餐廳的caviar內外層比例全錯,咬破外皮只嚐到實心、像魚膠粉的質感。
之後的每道菜都有不同程度的出錯,不是味度太濃就是廚師錯誤選材,例如用肉質太嫩的鱈魚做capaccio(將食材切成薄片生食的菜式)。我勉強坐到最後,每道菜都試。餐廳的侍應亦不了解菜式、不懂餐桌禮儀,細問下才知他們全是中國及菲律賓外傭,只抵達杜拜兩日。慶幸餐廳在我「拜訪」的兩年後已結業。

Tang所做的頭盤用上藍鰭吞拿等優質食材,理應是安全之作,但調味喧賓奪主,令人大為失望。

如果由這刻9:15pm開始我只剩24小時命,胃口卻像多啦A夢的百寶袋一樣無限大,我會去吃甚麼?

甜品:
Pierre@文華東方酒店:Pierre Gagnaire's Grand Dessert。大廚會炮製六至八款甜點
西營盤源記:芝麻糊

消夜:
中環麥當勞:足三両及薯條
中環翠華:豬扒公仔麪

早餐:
中環裕慶大牌檔:
餐蛋治。只在早市供應的餐蛋治,有別於坊間簡單地將一片午餐肉及炒蛋夾在麪包之間,它更像蛋牛治,廚師先將午餐肉切碎,再混入蛋漿一同炒熟,與新鮮生菜一同夾在塗上花生醬的方包之間,口味獨特(圖)
中環壇島:蛋撻

午餐:
中環一樂:燒鵝髀瀨粉
中環港島廳:叉燒及不再在餐牌上的芋蓉香酥鴨
灣仔福臨門:飲茶,必食春卷、蝦餃及鹹水角
銅鑼灣正斗或何洪記:乾炒牛河

下午茶:
中環永樂園:雙腸熱狗
南丫島:阿婆豆腐花

Pre-dinner:
Caprice@香港四季酒店:
由Jeremy安排的芝士拼盤。餐廳領班Jeremy掌握非常多有關芝士的知識,會為客人推介專門從知名芝士生產商Bernard Antony訂來的多款口味獨特的芝士,是全港提供芝士種類數量及款式最多的餐廳(圖)

最後晚餐:
中環on Lot 10:由David安排off-menu美食

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