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受短腸綜合症困擾的兒童,因先天疾病需切除九成腸臟,影響吸收,體格和智力發展均會落後於同齡兒童。這些短腸小孩以往只能於身體開窿,用喉管將營養液直接輸入靜脈,這影響日常生活之餘,也有感染及肝功能受損風險,伊利沙伯醫院近年引入「橫切小腸成形術」,有助延長食物於腸臟停留時間,加強吸收,令病童毋須再依賴喉管生存。記者:陳凱迎
除短腸綜合症外,先天肌肉痙攣導致吞嚥困難,或因負責阻隔食物由胃部倒流食道的肌肉經常鬆弛導致胃酸倒流的兒童,均會較難吸收營養。伊院外科顧問醫生梁偉業指,這些問題中以短腸綜合症最常見及最棘手,公院兒科每年有15至20宗新症,患者因先天疾病如壞死性腸炎需要切腸,與正常兒童長200厘米的腸臟比較,病童只餘下5%至10%腸臟。病童會因為經常嘔奶或嘔吐物帶血,並不時罹患肺炎或氣管炎,體重及身高發展會較同齡兒童遲緩。胃酸倒流或吞嚥困難患者可經鼻腔或口腔插入喉管,或透過胃造口,直接將營養液輸入胃部,嚴重者則要接受胃底折叠術,於食道和胃部之間造成「閘口」,以防胃液倒流。
傳統豆油配方損肝
至於短腸的病童,傳統治療是利用導管將營養液注入靜脈,存在感染風險。梁偉業表示,07年從美國引入橫切小腸成形術,將患者僅餘的腸臟部份位置縫合,形成阻擋位,有助延長食物於腸臟停留時間,從而提升一倍的吸收能力。該院已為四名不宜再使用靜脈輸入營養液的患者進行此手術,當中一人術後毋須再用靜脈輸液,其餘三人吸收能力也回復六成至七成。他指,傳統豆油配方的營養液會損害肝功能,「10年前好多BB用咗都過唔到一歲」,該院參考美國做法,為有需要的兒童改用魚油配方,避免肝臟受損。該院現為有營養吸收困難的兒童提供一站式治療服務,病人每次覆診可一次過接受外科和兒科醫生、營養師和藥劑師診治。提供相關服務的診所每一至兩個月開診一次,每次可處理六至八宗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