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電費加幅劇增,燃料成本急升是重要原因。過去兩電會某程度上墊支燃料開支,以降低電費加幅。不過,如此做法是替市民先使未來錢,市民始終要全數攤還費用及利息。有學者建議政府注資成立天然氣穩定基金,有需要時向兩電支付部份燃料費用,令電費加幅低於通脹。
每年支付巨額利息
今年截至6月底,中電及港燈的電費穩定基金結餘為5.13億元及8.29億元,中電燃料價條款賬結餘則為2.17億元,港燈燃料價條款賬則有8.82億元負結餘,協議訂明,墊支燃料費用,兩電可收回銀行同業拆息加一厘的利息,意味港島居民正向港燈支付每年不足兩厘的燃料費墊支利息。即使兩電願意透過不斷擴大燃料墊支,降低年度電費加幅,廣大市民只是不斷「碌卡」,長年成為兩電「債仔」,每年支付巨額利息絕不化算。香港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指出,政府近年推出利民的電費補貼措施,每次動用達40億元,但卻變相鼓勵耗用更高電量。他建議政府動用30億元成立「天然氣價格穩定基金」,在燃料價格急升的年度,基金可斥資抵銷部份燃料開支,令電費加幅維持在通脹水平。鍾直言,由於電力是所有行業必須的經營成本,電費加幅高於通脹,會進一步推高原來的通脹率,在社會上掀起連串加價潮。穩定基金在燃料費高企的年度,正可平衡燃料費升幅。穩定基金僅為短期措施,隨美國更多液化天然氣設施投產,天然氣價稍後有望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