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社會科學院委託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出版《香港藍皮書》,分析香港社會問題及提出政策建議。該書指中文大學的通識課程由美國基金主導,「方便」西方普世價值「侵入」學校。中大通識教育部罕有地發出聲明,批評歪曲事實,損害中大聲譽,要求更正。研究所遂在英文版把「中文大學」改稱「某大學」補鑊,中大表明不收貨。
藍皮書子虛烏有
該研究所早前利用公帑出版《中國模式手冊》,形容中共進步、無私及團結,觸發反洗腦風暴。《香港藍皮書》本年6月出版,由所長薛鳳旋主編,社科院主動委託撰寫,內容涉及本港學術界。該書在教育一章指出,大學設通識教育擠壓正當學科時,「實際上方便了大量西方普世價值侵入學校,例如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由美國一個基金贊助並協助撰寫教材,其教學方向實際上已由該基金主導。」但該書並沒說明基金名稱或資料來源。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前天發聲明表示震驚,澄清課程由校內教職員撰寫,所謂美國基金主導課程的指控純屬「子虛烏有」,呼籲讀者別受「憑空揑造之謠言誤導」。
浸大補鑊無誠意
中大通識教育主任梁美儀向本報表示,該校新通識基礎課程要求學生閱讀中西經典,「追求美好社會係普世價值,唔係一面倒係西方。」她估計藍皮書所謂的美國基金或是經常贊助美國學者訪問本港大學的港美中心,浸大也有參與。中大通識部曾因此接待四名美國學者,但他們並不負責撰寫教材,更遑論主導課程,「點解本書要作嘢,損毀中大聲譽。」浸大接獲中大書面抗議後,研究所網站發道歉聲明,稱藍皮書資料繁雜,校對有個別遺漏,如上述章節所指的中文大學應改為某大學,已在10月出版的英文版更正。梁美儀對此仍表示不滿,「實質冇澄清到,反而仲混淆。佢應講明中大冇接受美國基金贊助,(美國基金)亦冇份寫教材。」本報昨嘗試聯絡薛鳳旋,惟截稿前尚未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