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報告脫節<br> 指口試提iPhone為中英夾雜

考評局報告脫節
指口試提iPhone為中英夾雜

【本報訊】考評局出版首屆中學文憑試考試報告,評核方式遭教師非議。當局批評考生在中文科口試經常中英夾雜,包括iPhone、iPad和facebook。但有通識教師指上述專有名詞沒有正式中文名稱,若考生懷疑因而遭扣分,有權向考評局甚至申訴專員投訴,「不是要找麻煩,而是為了令以後的考生不會再次中伏」。 記者:白琳

上述產品一直沒有正式中文名稱,其官方中文網站只顯示英文名稱。網名「庫斯克」的通識教師邱老師昨在網上撰文,批評考評局建議使用的「蘋果智能手機5」令人費解;「面書」也非約定俗成的名稱,「強譯」只會造成混亂。他又反問,以考評局的邏輯,HTC Desire X應否譯作「宏達電慾望X」?事件反映考評局與時代脫節,「若果它的評分準則有違常識,受影響的可是八萬多名考生的前途」。

回覆指沒有譯名時可接受

考評局報告又指,考生作答高考中史科考試出現錯誤「減字」,例如把司馬遷寫為「馬遷」,反映文學基礎薄弱,中國歷史文化知識貧乏。不過,本報發現有典籍把司馬遷縮寫為「馬遷」,包括《史通》與白居易的《讀史五首》。
曾任教中文、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說,確有少數典籍稱司馬遷為「馬遷」以便修飾,例如湊合對偶句字數,考生能否引用則視乎題目內容。他又促請考評局經常檢討語文科評核準則,與時並進,「全球化令語言交叉好普遍,有時講中文反而唔知係乜」。
考評局回覆稱,考生在中文口試使用沒有譯名的英文專有詞彙「可以接受」,「不會因為採用個別英語詞彙而被扣分;但若經常中英夾雜,情況嚴重,則有機會影響考生於口語溝通時的整體表現」。司馬遷的題目則屬閱讀理解填充題,若果作答「馬遷」,則視作「抄錯」人名,不能取得分數。局方至今沒接相關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