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毛黨毛邊 - 林道群

蘋果樹下:毛黨毛邊 - 林道群

我們中國總是一個「例外」。《新聞週刊》停印,印刷媒體已近黃昏之說又甚囂塵上,然而看內地出版那種火,紅在我們眼裏。莫言獲獎,上海文藝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一週之內各自印行莫言十幾二十卷作品集,不去說它。三聯八十週年,一下子印出經典文庫一百種,老牌商務則是羅素誕辰一百四十週年出十五卷《羅素文集》,盧梭誕辰三百週年出九卷本《盧梭全集》,盛世氣魄,不在話下。然而有趣的是,出版社是這麼做宣傳的:「美麗莊重又有內涵的《盧梭全集》,還是毛邊書,還有藏書票。」
我相信一般讀者丈八和尚摸不着頭腦,盧梭的賣點怎麼會是「毛邊書和藏書票」。有些讀者也許連毛邊為何物也不知。
一說毛邊書,人們總要引魯迅說過的那幾句話:「我喜歡毛邊書,寧可裁,光邊書像沒有頭髮的人──和尚或尼姑。」毛邊書則「紙之四周,皆極廣博,故訂定時亦不病隘陋」。《魯迅全集》因此曾對「毛邊」二字下注:書籍裝訂後不切邊。故所謂毛邊書,就是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切,保留天頭、地腳和書口,一仍舊貌,取其拙樸、自然、本色之美者也。只是做出版的人都知道,《魯迅全集》這種說法在十九世紀才能成立,甚至可以說,那時候毛邊(deckle edge)是不能避免的。時至今日,所有紙張都是切好邊才上印刷機的,哪裏還有「毛邊」。所謂毛邊,其實只是裝訂未裁毛書(bound with unopened pages)而已。
至於魯迅說毛邊書「紙之四周,皆極廣博」,更強辭奪理,不如蘋果樹下作者蔡長虹說的有風情:「毛邊兒,非裁不能讀也,究竟美在何處?像情人做得佳餚,偏要你來裝盤,新妝初成,偏等你來畫眉。是一種款曲暗遞,情意綿綿,風月無邊。」
毛邊本蔚然成風,毛邊黨據知因有偉大領袖名號,追隨者眾,隊伍壯大如龍。《董橋七十》五百本毛邊本,拍賣三十六秒鐘被搶購一空;黃裳《故人書簡》兩百本毛邊本供不應求;揚之水《物中看畫》毛邊本孔夫子網獨家熱售。然而最讓我眼紅的是北京魯迅博物館最近印製的《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二千套毛邊本,定價二千二百八十元。《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以《魯迅三十年集》為藍本。所謂三十年集,是魯迅一九○六年至三六年的所有著述。魯迅生前打算自行編印,不料病情惡化遽然辭世,未及完成。這次魯博選《吶喊》、《彷徨》、《墳》、《野草》等二十二種,複刻重印,繁體豎排,函裝,編號,鈐魯迅博物館印。
你知道我打的是什麼算盤,這樣的二千本毛邊比兩萬本的光邊利潤還高。毛邊書從出版社特製或作者私藏的非贈不能讀,走向商業市場價高者得,出版業從大量印製回歸限量工藝,已成時髦。真應了董橋《今朝風日好》那句話,最後迷的是裝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