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有過傳奇的過去,白渡橋在那些亂世寫下無盡故事。
80年代到來,它,不過是條臭泥溝。
不過,我還是享受每個步過小橋,散步到客戶工作室晨昏的來回。偶爾停下,吃一兩生煎包。一兩便好,足有四個。又或泥爐煨番薯。
尋常民生巷陌,早晨滿佈馬桶,還未有抽水馬桶的設備,不單止那時。那天我回來嘗試尋幾分舊時,竟然見到師奶拎着花花綠綠馬桶清潔去的鳳毛麟角風景,就在繁華到不能的南京東路的背面。我想這個讓人仍可懷舊城市的子民並不欣賞他們認定,定格為落後的風景。其實跟文革後的十年,甚至90年代前,我肯定不少馬桶仍為老紋木製,那才是真正的懷舊!
上海過去不用20年重新投入摩登,無日無之盛世時尚派對,花天酒地酒池肉林至極,新發展區已佔去老區絕大部份版圖,可喜,臭若蘇州河,整治後那河水轉綠,也見游魚,沿岸蒲草,蘆葦,垂柳,美人蕉,等等濕地植物植遍。還好好的建起沿河行人道,單車徑,輕度健身設施,木石為主,並非港式白鐵英泥鋼筋,更貼近人氣民生。
一面走,沒什麼想法,輕輕鬆鬆便是享受。離開河邊,切入新閘路,朝西面,這區雖然避不了新樓房,可喜法國梧桐映漾,路邊方便途人休閒的長椅舒適,也有池塘游魚小樹林的街角綠化小區,江南風格婉約,絕少見得港式重重疊疊有必要沒必要滿佈欄杆。這風景並非隨便急就章,可是一套認識種植,有遠景的城市建設計劃下的便民設施。
坐小水池邊,漫看金魚嬉水,導入悠閒。
再走回路上,至住處的常德路,想你知道常德公寓,對不少人說來充滿無邊傳奇,經常路過,還見不少人持照相機探頭探腦找角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