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期以述者自命的張舜徽 - 許禮平

蘋果樹下:期以述者自命的張舜徽 - 許禮平

六十年代末讀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嗣後在舊書肆得其《廣校讎略》、《清代揚州學記》諸書,細細研讀,大為欽佩。容希白丈嘗讀張氏《清人文集別錄》,讀後也讚賞不置。1980年春面識張老於四川成都,張老在古文字學術研討會上講羅振玉對近代學術四大貢獻,對羅推崇備至,講畢下講臺時,筆者正要離開會場,史樹青喚筆者趕快看,其時雪堂幼子福頤老先生正趨前,緊握張舜徽手在致謝。後來中國音韻學會成立大會、中國訓詁學會成立大會,皆在武昌東湖舉行,均與張老不期而遇,或在會場討教,或到華中師院登張府請益。至1981年9月在太原開會又再相遇,請題字留念,張老欣然命筆:「為東西南北之人,揅古籀篆隸之學。」寫畢又解說一番,勉勵後輩小子筆者。越三年,嘗到廣州接張老蒞中文大學訪問,下榻大學賓館,筆者無車階級,只能恭陪老人家慢步,就這樣往返文化研究所,頗多不便。後來張老返大陸,筆者陪同乘飛機返廣州,安全交與來接他的學生,惜別依依,隨即原機返港。直到1991年夏,筆者隨孫克、盧沉、龍瑞等一眾畫家遊三峽,先飛武漢,即電張老問安,老人家聽力不佳,講了大半天才弄明白是筆者,遂也客氣一番。其時集體行動,未便到張府造訪,大聲告罪,約下次再去拜候。熟料未幾,遂聞老人家擬抓拐杖下床而未得,就此往生。
張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縣人,出生書香世家,一生自學,幼承庭訓,父亡後轉益多師,受姑父余嘉錫、鄉賢楊樹達和顧頡剛影響至深。自幼服膺乾嘉諸儒之學,長於文字聲韵、版本目錄之學。嘗自稱「生平無他事可述,講習之外,惟讀書數十年,著書數十種耳。」張老真是一輩子讀書、教書、寫書。家務事從來不管,每天清晨到院子門口取瓶鮮奶,回屋裏開始專心讀書著述,直到夜深,數十年如一日。
張老的表妹是余嘉錫女公子余淑宜,嘗道及五十年代初張在北京某大學學習,畢業後本擬分發湖南,而張不服從組織分配,去了湖北,在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這就教了一輩子。1979年創辦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出任會長十多年,係海內外著名的史學家、文獻學家。
張老書齋懸掛段玉裁篆書楹聯,印象深刻。其生平手稿78種暨藏書5500冊,悉數捐贈湖南圖書館,該館特設「張舜徽先生專室」集中保存老人家一生心血。張老在捐贈手續辦妥,了無牽掛,翌日清晨即往生,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