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談到東江水,惹來不少迴響,但其實國務院港澳辦前主任魯平的「沒有內地供水,香港變死城」,只是二次創作,一早預見內地會這樣待香港的,不是別人,正是對政治權術運用挑通眼眉的新加坡前內閣資政李光耀。
去年中,維基解密頻頻爆出各國政要的絕密私語,其中便披露了李光耀對美國官員論及台灣時的講法,當時他指,中國政府對待台灣會像對香港一樣,讓對方在經濟上倚賴它,「(將來)若有需要,便可閂水喉。 (As in the case of Hong Kong, if necessary the tap could be turned off。) 」他說的閂水喉,雖然是經濟上的比喻,但與魯平的斷水論異曲同工。
阿爺事事呵護 培養港人惰性
李光耀洞燭先機,我覺得很簡單,因為新加坡無依無靠,因此往往要比香港多想幾步、多走幾步,他們沒有東江水,所以一早已重鎚投資海水化淡項目,以求自給自足。
他們沒有大型國企上市,所以千方百計推出優惠政策及配套,爭取企業、對冲基金、財富管理到當地上市或開業。
不知從何時起,港人越來越喜歡與新加坡比較,昨日外資行的研究報告,份份均將港府新近推出的穩定樓市措施,與新加坡去年12月推出的外地買家印花稅比較。將軍澳正規劃興建的海水化淡廠,又被用來與新加坡的海水化淡成本品評,新加坡彷彿是香港的Case Study對象,是我們在學他們。
對於這一點,新加坡一位高層官員向《金融時報》的演繹最傳神:「我認為香港希望保持開放,但在其構成、本能和治理方面,它的中國色彩越來越濃。這對香港來說並不是一種不好的前景,因為中國南部地區前景相當光明……但我們考慮的是亞洲乃至全球──有上海、班加羅爾、海得拉巴,那些重要的西方城市也不會靜止不動。這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香港已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意味,他們不用學香港。
李光耀過去常抱怨,新加坡是一個Nanny State,即政府要事事呵護國人,照顧其出生至死亡(Cradle to Grave)的各種需要。
不過其實香港也在「被Nanny State化」,明明已神高神大自力更生,卻還是有個大家長在背後張羅,今日來送禮,明日就為港人鋪定未來謀生之路,驟看是免卻操心,實情卻是培養港人惰性。
高度自治生變 李光耀早看穿
我認為,香港現在輸蝕給新加坡的最關鍵因素,正正是缺乏獅城的自主性,由自來水到單程證到十二.五被規劃到國民教育,港人全部缺乏主宰自己政策的空間,於是人口政策也好、土地政策也好、金融滙率制度也好,統統也要等北大人發落。香港的命運,逐漸操控在這只握着水龍頭的手上。
對於港人能否高度自治?李光耀一早看穿,多年前已表示,長遠來說,兩套不同管治文化必然碰撞:一套是基於法治、公平競爭機會及公開招標等元素,另一套則建基於長官意志及權貴關係。當時他認為河水犯井水是出現在回歸20年後,如今看來,他算遲了5年。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