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門大開:自治與獨立之間 - 添馬男

中門大開:自治與獨立之間 - 添馬男

如果北京領導人有當年鄧小平實事求是的處事方式,應該細心研究近期香港社會出現眷戀港英時代現象的成因,而不是粗疏地打成「港獨」,挑動社會矛盾,製造尖銳對立。
八十年代年輕學生支持一國兩制,支持民主、民族回歸。當時社會上也有眷戀殖民地之風,就是工商界既得利益階層,佢哋希望不平等條約繼續,主權象徵式交還中國,治權則繼續歸英國。
那時內地仍未擺脫文革後一窮二白,如果香港人眼中只有利益,應該嗰陣就出現港獨運動,唔認呢個窮祖國。八十年代年輕人認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係有希望,可以改革香港社會,發展民主。當時年輕人亦相信中國也會走向民主改革,總理趙紫陽1987年十三大已公開表明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
廿多年後,當日支持回歸的年輕學生,今日已年近50,民主普選不但未有實現,一國兩制所承諾的自治,正受到內地威脅。梁振英當選特首,是左傾冒進之舉,北京挑選一個深紅政客的自己友揸旗,香港人忽然醒了,高度自治是否已冇運行?每個人心裏都有此疑問,越睇越唔對路,西環治港呼之欲出,香港人認為北京之手無處不在。
年輕人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現況感到極之失望,最重要係睇唔到希望,睇唔到自治有將來。2017年真係可以冇篩選,一人一票普選特首?2020年可以完全廢除功能組別?大家心存疑問,亦唔信梁振英會全力向北京爭取。

不滿施政 懷緬普世價值

由於對西環治港恐懼,對北京挑選的治港人才失望,對施政不信任,種種怨懟變成向後望,眷戀殖民地。
呢種向後望心態係因為前景灰暗所造成,港英年代倫敦殖民地事務部及外交部自七十年代起,已鮮有插手港府內部事務,城邦自治論就是講出殖民地時代自治程度高於今日,不少年輕人視梁振英與昔日倫敦委派港督無分別,立法會空有一套比港英時代更大民主成份制度,建制派仍牢牢掌控大局。
香港人也見到今日所高舉的核心價值,是在港英時代確立的普世價值,如人權、法治、民主、自由。但今日內地插手特區事務,正好是對呢套核心價值帶來威脅。
龍獅旗只不過係表面,新一代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十多年來在實踐上的偏差失望,所積累的不滿,先至值得正視。而扣港獨帽子只會挑起更大不滿。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