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肖鋼,你好嘢! - 郭小民

國策透視:肖鋼,你好嘢! - 郭小民

一周前,中國銀行(3988)董事長肖鋼在《中國日報》撰文指出,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於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指欺騙性的投資運作)。以肖鋼身份說出此話,份量重,亦不能輕視。近日,從內地報章中得悉,中銀監已忙碌起來,調查隊伍第一站是到廣東省,除了調研排查信託公司的資金池產品是否涉龐氏騙局,調查員亦有到訪工商銀行(1398)、建設銀行(939)與廣東發展銀行等廣東分行。在未有結果前,按照慣例,先叫停資金池產品的審批,但受罰者只是信託公司。

資金池產品危機隱現

由肖鋼的自插式示警(內地銀行界朋友指中行也有類似產品),至中銀監採取行動,資金池產品隱藏危機不容忽視。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單是信託行業已有千億元人民幣,銀行又涉及多少,據惠譽指,截至今年上半年止,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有10.4萬億元人民幣,佔存款總量11.5%;資金池產品佔多少,實為未知數。的確,要抽絲剝繭查出資金池產品危機真相真不易,資金池產品之所以能化身為龐氏騙局,一來此類產品在向投資者發行產品時,並沒有明確的投資目標,投資者根本不清楚投資目標;二來不少產品正如肖鋼所言,「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並非投資;三來回報率未計入所有手續費與管理費,投資者往往見到回報率有8厘甚至10厘以上,便不加思考地進行投資。中銀監將違規的資金池產品撥亂反正,該難不到他,最難做到的,是監管者如何令銀行與信託公司管理人日後要循規蹈矩經營。去年9月,中銀監要求銀行暫停發行投向資金池模式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從銀行發行的數字看,發行量少了,據普益財富報告顯示,今年9月,76家銀行在境內共發行2251款個人理財產品,較8月減少274款。不過,數字背後又是另一騙局,因為中銀監叫停了一個月期的資金池產品,銀行改為發行開放式產品,即投資周期以7天或14天,到期不贖回則自動進入下一周期。銀行界的對策,肖鋼請帶頭撥亂反正,自律總勝被要求整改吧。郭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