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Sylvia Kristel = Emmanuelle - 仰止

蘋果聲色:Sylvia Kristel = Emmanuelle - 仰止

艾曼紐Emmanuelle,成長於七十年代的麻甩佬不可能不認識,不可能沒看過這部法國軟性色情電影,那是個敢於說Made Love No War的年代,現在在傳媒上這樣說,肯定給道德塔利班射殺身亡。Sylvia Kristel(圖)這個名字你們反而想不起吧?我也想不起,因為在我這麼多年的腦袋內,她便是叫做艾曼紐。
若要選我看過的十大爛片之一,恐怕《艾曼紐》會入選,這是一部完全沒有劇情,沒有演技,沒有電影感的電影,但有Sylvia Kristel就夠了,當然還加上迄今為止都不變的西方對東方想像的異國情調。當電影開場的時候,我拒絕相信這麼清純可愛的少女便是艾曼紐,那股氣質既高貴又美麗,會是淫婦嗎?這是在我們那個年代的道德思想,現在大概沒有淫婦這個名詞了吧?

那是人類最剎那的光輝,是我們那一代最值得自豪的事情:性解放!可惜,這種不合乎道德標準的東西,閃動了幾年之後便沒有人再提了。《艾曼紐》拍於1974年,性這個東西開始成為電影的主要消費手法,甚麼《巴黎最後的探戈》、《深喉》等等,根本是完全不同類型的電影,在那個年代全都被歸為色情片。所以三級制後《巴黎最後的探戈》上映,尖沙嘴海運戲院大排長龍,大家都以為終於可以看破禁色情片了,誰知悶到甩肺,第二天已經水盡鵝飛了。《艾曼紐》是真正色情片,Sylvia Kristel是真正色情電影演員,在接下來這麼多年,她主要還是演出艾曼紐這個角色。
Sylvia Kristel太特別了,樣子太清純太高貴,而又竟然裸身讓男士消費個飽(這部電影應該上映過兩次,第一次不准露毛,電影被刪剪到不成為一部電影。後來有了毛片,它再上映一次,但那時的觀眾口味已經不同了,覺得《艾曼紐》不夠味道了!),作為一個正在成長的我,簡直就視為女神。不,或者不應該這麼說,Sylvia Kristel從來不是我的神,而是一種色情的記憶,她不是個肉彈樣貌,好像看到她出場便不脫沒天理,而是純真的美女,一個不色情的形象卻如此色情,才是我永遠懷念她的原因。她其實在演藝生涯很悲哀,除了艾曼紐幾乎沒演過任何受歡迎的角色,可是電影界便是有這樣類型的演員,因為跟一個角色的關係太深了,令觀眾無法接受她是第二個人。Sylvia Kristel = Emmanuelle。當定理成為定理之後,便不能夠改變,否則它就不是定理了。
《艾曼紐》的導演Just Jaeckin不是個出色的導演,卻是個出色的色情推銷員,他接下來的作品在香港也是經典作:《O孃》。他也有跟Sylvia Kristel再合作過,便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便拍得有條理得多。可惜也就在這一刻,我決定以後不看Sylvia Kristel的電影了,因為她老了!現實真是殘酷,尤其當作為一件被定了型的商品,變舊了便失去商品價值。作為年輕時代看過,永遠都留在記憶裏的她,我不想她年華老去。她是一個在我心中經過消化的通俗文化產物,我很喜歡吃橙,但它變成了蘋果,我又怎會喜歡?我希望永遠都保留着回憶,而回憶永遠都是美好的,不可能給破壞。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拍得相當有條理外,還有一種淒美,也是我讀這本名著的導引,而且以後其他所有《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電影我都不想再看,因為Sylvia Kristel,也因為她在片中有老態了,於是從那一刻開始,她就被冰封在我的記憶裏,永遠都那麼美好。事實上後來別的演員演出的《艾曼紐》簡直就看不順眼,她明明是Sylvia Kristel的樣子,怎會變成另一個人?
我現在擁有這部電影的藍光碟,購買後重看了一次,便把它埋在家中某一個不知名的地點。說得好聽是尊重自己的記憶,不知道自己只是在繼續消費這個角色的幻象而已。
Sylvia Kristel的IQ高達164,當然比我高得多,但我就是在消費她的角色。《艾曼紐》這部電影是部自我矛盾的電影,艾曼紐這個角色可以在飛機上跟一個不認識的男人做愛,可以在丈夫的安排下跟別的男人做愛,這明明便是將她視為一件玩物,而這件玩物後來竟然去找真愛。Sylvia Kristel令我想到一個相當有趣的意識,便是她既是被消費的女性,也是承接六、七年代第一個色情片的角色會有自我,企圖從一件物件變成一個存在的女性。到最後在男權社會裏,她當然是失敗的,正如上文所說,她的形象甚至在我的記憶裏不應該改變,我們這些男性對甚麼性感偶像通常都是從感官到心靈一條龍消費。
60歲便因癌病過世,的確是太可惜。到底真的有多少人還記得她?在法國也許還不少,因為艾曼紐的故事拍個沒完,她也演這個角色沒了。在香港,她只是個七十年代的性商品。對於我,不知怎的,總覺得她有份楚楚可憐的氣質,使她不會成為肉彈、艷星之類的物品,而是一個女人。反過來看,這也是我的幻想之一,記憶的消費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