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書桌雜物,找到一份四年前11月5日的《Chicago Tribune》(就是在1948年錯誤宣佈杜威擊敗杜魯門的那份報章)。報紙已微微發黃,頭版是意氣風發、笑意盈盈的奧巴馬,標題是:Obama Our Next President。記得當時還替香港的同事買了幾份留念。
的確,四年前的奧巴馬真像一股旋風,不但迷倒一大群婦女、單身、少數族裔選民,他提出的改革口號:Change we can belive in更是深入民心,連非美國人也受到感染,認為他不但創下第一位黑人美國總統的歷史,更可以令美國改頭換面。不再好戰,不再搞單邊主義,不再讓大企業及華爾街控制一切。
四年過去了,還有一個多星期就是美國大選的日子。當年神采飛揚的奧巴馬變得頭髮斑白,倦意滿臉,不再能颳起甚麼旋風,反而跟毫無魅力的對手羅姆尼叮噹馬頭,纏鬥不休,絲毫佔不到甚麼優勢,甚至有被攆下台的危機。奧巴馬的超人氣為何消失的這麼快,這麼徹底?
貪新厭舊不僅是娛樂圈的常態,在政壇同樣如此。民選領袖往往在當選時民望最高,往後便拾級而下,反彈乏力。奧巴馬上任時民望超高,但幾年下來少不免有失言,有失誤,也不免有些具爭議性的政策,令他的民望逐步下跌。就以奧巴馬任內最重要的內政成就—醫保改革為例,民主黨及她的支持者無疑視之為詹森總統偉大社會(The Great Society)計劃後最大的成就,但共和黨人以及擔心政府濫權的美國人卻視之為洪水猛獸,想除之而後快,更恨透了推動改革的奧巴馬。再加上民主、共和兩黨在削赤、減稅、軍費開支上針鋒相對,令奧巴馬成為全民領袖的承諾落空,反而加劇了社會及政治上的對立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奧巴馬民望人氣自然難以維持。
當然,更關鍵的還是美國經濟復蘇乏力。2008年奧巴馬當選時,美國經濟正處於free fall階段,失業率大幅飆升,華爾街大行以至傳統銀行岌岌可危,美國有跌入大蕭條的危機。選民對奧巴馬期望甚殷,憧憬他的新政府能挽狂瀾於既倒。
可惜經過四年管治,美國經濟還未重上健康增長之路,聯儲局仍需推出QE3刺激經濟,政府財赤則大幅升至十五、六萬億,而失業率則仍處於百分之七點八的高水平。正如前總統克林頓在1992年大選時所言,選戰拚的就是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當大部份人民、選民覺得生活沒有比四年前好時,他們對在位總統只會充滿怨氣。若果奧巴馬的對手強一點,只怕他早已大幅落後,連任無望。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