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千言萬語,那麼一本攝影集,就是一本小說,一本自傳。也可能是張心碎的帳單。
一幀幀照片,尤其是生活照,沒有很多設定處理甫士,凝住一剎那情緒,捕捉一瞬時地人,比較純粹。大概總少些矯飾,多些真實,少些偽裝,多些流露,少些戒備,多些信任;一張照片,摘下一片現實,停頓一鏡時光,畫面比起語言,相對更誠實。那些不是為展示而拍下的照片。不必想像觀眾反應的瞬間。
殿堂級攝影師Yousuf Karsh的影集就叫“Karsh: A Biography In Images”,影像中沒有幾多自己,卻記錄了攝影師作為作者,速寫了那一下快門下的邱吉爾,或者畢加索、海明威、柯德莉夏萍。攝影師有份決定了歷史要如何記得他們,精神性格面貌權力氣氛信息,誰都認得愛因斯坦的幽默頑皮,就因為Arthur Sasse凍結了天才那條與相對論同樣不朽的伸脷。自小我便喜歡看攝影集,與其說讀、不如說感受照片的美感情感傷感敏感,不求甚解,但照片這語言不必翻譯,有時一個畫面,有人的無人的,會看好久好久,記掛很久很久,悸動很久很久。那些厚甸甸典型的coffee table books,設計印刷紙質非常精美,在客廳中有點陳腔濫調,放在同樣印刷精美圖片懾人的讀者文摘叢書如《自然界奇觀》、《瀛寰搜奇》、《古文明之謎》等知性型大本書旁,有點精神分裂。我享受精神分裂。後來職業需要,更大條道理迷戀影像,說穿了廣告就是意念影像文字傳達。
沒想過會被這本攝影集打動,“Linda McCartney: Life in Photographs”,可能因為表妹的讀後感是「我諗佢真係好愛佢老婆」。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的太太,近30年婚姻,為他誕下三名子女,直至死亡令他們分開。之後他結婚、離婚、結婚。Linda McCartney是著名攝影師,98年病逝,去年由Annie Leibovitz等選輯了她一生的作品結集成書,很大很重,看完我的老鼠仔大隻了。影集很大部分都是麥卡尼一家的生活家庭照,是聽見笑聲,感到親暱,傳來溫度的畫面。妻子作為攝影師不是在偷窺生活細微,即使自己不在影像裏,她都是相片一部分,用鏡頭呵擁着孩子、撫摸着丈夫,溫柔地。很奇怪,看着不同的照片,你彷彿知道這畫面的上一集是什麼,下一鏡又是什麼,充滿情感和故事,每一下快門不是「咔嚓」,是輕輕說了聲「愛你」。或許是我感情用事,或許祇是高度篩選下作品的傾斜效果,但你見過一些家人充滿疏離和陌生的家庭照沒有,是不自覺的。梁啟超說「筆鋒常帶感情」,攝影師也有鏡頭常帶感情吧。
有時很不喜歡面書對照片的輕率和太期待要求觀眾反應,有時情懷還是老派的好。你在看相,那些相片也在看你。那一刻那個你永遠在那裏,屬於我。「咔嚓」,是種 “brief, intense, inti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