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白內障、黃斑點退化,都是老人家常見的眼病。難怪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到了雒陽,聽聞當地人敬愛老人,也要轉行成為眼科醫生!
在香港,眼科素來不太受重視。直至八十年代中大醫學院籌辦眼科學系,1992年眼科醫院落成,眼科才得發揚光大。現在眼科是醫科畢業生們最「爭崩頭」的專科。
九○年代末期,我在中大忝任醫學院長,眼科學系初立門戶時的風風雨雨現在還歷歷在目。最近陪朋友到眼科醫院看病,才真正體會到市民對眼科服務需求的殷切。
未到開診時間,「輪籌」的病人已佔滿了輪候區的椅子。病者有老有少,但大部份都是長者,更有不良於行、坐着輪椅來的,或穿着老人院的制服,有職員陪同的。登記繳費後,驗視力、測眼壓、滴眼藥水、見醫生、照眼底血管、拿着報告再見醫生,每個步驟都有專人負責,是流水式作業。雖然每一個步驟都要排隊輪候,但我不得不佩服醫護人員的效率;一個下午,就完成了所有的檢驗,醫生也憑當日的檢驗報告對病情作出評估,可以取藥回家了。只是不知道視光師、技術員、醫生和護士們,整天向不同的病人講同一的指示、重複同一動作,連多聊一句的時間也沒有,會不會感到自己是在《摩登時代》裏雙手都拿着「士巴拿」(螺絲扳手)的差利卓別靈呢!
眼科醫院的總設計師是誰?就是當年為眼科打下江山的何志平教授,亦即是民政事務局前任局長何志平。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