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風減弱 經濟放緩天價成交減

炒風減弱 經濟放緩天價成交減

環球經濟增長放緩,藝術品市場亦跟隨降溫。而畫作的二手買賣頗為「海鮮價」,沽貨需要把握時機。雲峰畫苑創辦人郭浩滿指出,很少人是純為賺錢而投資藝術,一般購買畫作是先為其欣賞價值,守得住時間而待價而沽。名畫價值近年與經濟周期呈現較大相關性,本港近六至七年藝術品成交屢創新高,季豐軒創辦人季玉年形容前兩年拍賣會上氣氛熱烈,「乜都炒起,爭起上來,無乜理智,叫價甚至超出藝術品的價值。」藝術投資甚至成為部份私人銀行財富管理的新興工具,中資銀行如招行(3968)、民行(1988)亦撥錢購買藝術品,加速市場發展。直至去年下半年,內地經濟增長減慢,以及今年4月起內地海關嚴厲打擊逃稅行為(藝術品進口稅及增值稅共達23%),令內地買家減少,瘋狂價無以為繼。影響最大的往往是靠市場技巧炒起,而藝術價值較低,或是未被廣泛認可的畫作,跌價較快。

大師級抗跌力強

藝術品雖則沒有借貸,沒有分期付款,更沒有分紅收益,不過季玉年表示,面對經濟轉差,大藍籌的股價都跌得勁時,一級大師的名畫仍具有較強抗跌能力,跌幅不會太大。「持貨者大多是用閒錢投資,不會因被call loan(要求借款人提早還款)而需要急於賣貨套現,形成市場沽壓。好多有錢人都話,在經濟最壞的時候,套現能力最高的反而是藝術品。」本港藝術品投資市場一直以水墨畫和古董為主,但她相信市場將不斷成熟和擴大,近年可見,東南亞藝術品如印尼、新加坡和印度等國的畫作,拍賣到數十萬元;再有新興的數碼畫,配合音樂、動畫自動播放三或五分鐘,一幅可賣出30萬元,惟未見第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