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如明鏡台 - 林夕

酒店如明鏡台 - 林夕

因為工作關係,香港朋友預計來年久不久就要留在台灣一陣子,算盤一打,索性長租一間小小公寓,比住酒店要划算一點點。這計畫,讓他越想越興奮,當然,任何一個習慣了香港貴租的人,知道以劏房或板間房價,就能在台北市區租到五六百呎的老房子,也會心動,也會覺得不租白不租。我猜,在住公寓還是酒店的抉擇中,除了考量成本問題,也帶着一點泄憤心態:在香港我租不起市中心,要流配到大東北,在這裏,我坐鎮中區給你看。我也猜,朋友的想法是:住再好的酒店,終究有種作客的感覺,租房子,總算來了家的感覺。不過,家的感覺會帶來家累,雖然是一個人,縱然不大煮食,起碼也得添置微波爐吸塵機之類必用之物,不必要的雜物就更不在話下,最是累人,這個家一旦期滿,更成一大負累。瑣碎如一個燙衣板,要還是不要?這分明是一場擁有就是負擔的體驗。住酒店有一樣好,拎着一個行李箱進來,走的時候也帶不走幾片雲彩,頗有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瀟灑姿態。十幾年前,有一段日子,差不多有三分一時間在台工作,那時遊客感未退,每次都大驚小怪地簡便來大包小包走。每次看着本來無一贅物的房間,堆滿其實回去也看不完的書,就自覺定力與捨棄力不足。這份對不必要之物的警惕心,只有在酒店才能培養出來。近這幾年下來,甚麼都看輕了,輕裝來原裝走。這次雖然留台三個禮拜,但來時陣仗排場大減,連喝慣的茶葉與最合用的蓋杯都捨得不隨身,到現在為止,房間依然像個明鏡臺,自我感覺簡淨良好。好,每次長住酒店,回去時總有「人為甚麼要買房子」的疑惑,好難得。逢星期五、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