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事故孕婦分娩大出血喪命

醫療事故孕婦分娩大出血喪命

【本報訊】醫管局在最新一期《風險通報》中公佈兩宗孕婦在分娩期間分別因大量出血死亡,及妊娠高血壓致腦部爆血管的個案。據悉,兩宗事件分別在屯門醫院及瑪嘉烈醫院發生。專家指產婦因併發症死亡風險約2%至3%,部份可經足夠產檢預防。不幸死亡的產婦經自然分娩誕下女嬰,助產士發現其子宮頸撕裂及出血,即時急召多名婦產科醫生到場進行三次止血手術,但仍大量出血,最終不治;調查指產婦出現子宮頸及腹腔附近血管大量出血極罕見,認為醫護已盡力搶救。

足夠產檢可控制高血壓

另一產婦因孖胎早產作動接受剖腹分娩,誕下兩名健康嬰兒;她其後出現頭痛及高血壓,注射降血壓藥紓緩,惟產婦兩小時後神志模糊、眼球反白及血壓飆升,電腦掃描顯示腦部爆血管,即出血性中風。她隨即做開腦手術保命,其後接受康復治療。局方建議醫護應為高危孕婦提供更多監察,減併發症影響。伊利沙伯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梁國賢指,產婦主要因大量出血、妊娠高血壓及血管栓塞三大併發症死亡,比率約2%至3%。胎兒太大、生產時間太長,都可致子宮收縮不正常或撕裂,致嚴重出血,醫生會使用子宮收縮藥物或做手術修補撕裂子宮,控制出血。妊娠高血壓常見於孖胎孕婦,足夠產檢可及早控制高血壓。《通報》又公佈三宗調亂手術位置事故,包括病人做左眼手術,醫生錯為其右眼打麻醉藥;做腰椎減壓手術,原定切除第四腰椎椎板,卻離譜錯切第三腰椎椎板等。另有四宗將物件遺留病人體內事故,其中一宗涉及為病人放入靜脈導管注射藥物,事後發現引領導管的金屬線遺留病人靜脈內,調查揭發負責監督的醫生過程中曾接聽醫療「急call」;放導管醫生為新手,過往較少做此程序。有女病人因巴氏腺囊腫接受陰部造袋術,術後傷口腫痛,曾三次向醫護求助,最後一次入急症室才發現傷口留有長達20厘米紗布。今年首兩季合共73宗嚴重醫療事故及重大風險事件,藥物事故最多,其中第2季有23宗,包括開錯藥令病人因藥物敏感一度入深切治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