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區重建局啟動首個工廈改作住宅用途的重建項目,堅尼地城一幢12層高的工廈料可提供180個住宅單位,大部份實用面積少於50平方米,預計2018/19年落成,單位將按當時市價出售。工廈自用業主除獲工廈市價賠償外,局方另加每平方米約9,000元的特惠津貼。由於賠償優厚,局方稱項目最少虧蝕一億元。市建局揀選位於士美菲路12P號的祥興工業大廈,作為首個重建工廈項目。局方指該座有40年樓齡的工廈已明顯失修,空置率約四成,業權分散,沒有單一業主擁有逾三成業權,符合收購標準。市建局行政總監羅義坤表示,法定圖則上該工廈已被規劃作住宅用途,由於地積比率已用盡,重建後可發展住宅面積約8,090平方米,提供約180個單位,約200平方米樓面面積會作商業用途,發售時亦會按市況考慮加入港人港地條款。羅義坤指,每個業主除可獲賠償工廈市值外,更有每平方米2,200至2,370元的特惠津貼,自用業主將獲四倍特惠津貼金,將單位出租或丟空的業主獲1.5倍特惠津貼金,租客則可獲2.5倍特惠津貼金;以該大廈每個單位約700平方米計,擁有一個單位的自用業主,單是特惠津貼金已獲超過600萬元。他希望工廈內14個業權收購順利,「收購及相關津貼開支約7.3億元,項目總發展成本要12.06億元,預計蝕略多於一億元」。
地產界:蝕錢機會極微
美聯物業集團執行董事陳坤興則認為,如該項目以市價出售,蝕錢機會極微,因該工廈位於未來港鐵站出口旁,「家市場新樓呎價1.5萬至2萬元計,賺一億就差唔多」。他補充,七年後樓市「冇人知」,樓市大幅回落也有可能蝕錢。市建局經常被指將重建單位包裝成豪宅出售。資料顯示,市建局過去多年與發展商合作的重建項目,由最初公佈時預計要虧蝕,結果全部賺錢收場,當中以上環帝后華庭最賺錢,市建局分得5.63億元。除祥興工業大廈外,市建局另外已揀選三幢位處市區、鐵路沿線的可重建工廈給財政司司長審批,明年初啟動的第二個工廈重建項目將作為寫字樓用途。
市建局首個工廈重建項目
地點:堅尼地城士美菲路12P祥興工業大廈樓齡:40年層數:12地盤面積:約944平方米總發展成本:12.06億元重建後可發展住宅面積:約8090平方米重建後可提供單位數目:約180個落成日期:2018/19年資料來源:市建局
首個工廈重建項目賠償方案
自用業主特惠津貼:每平方米$2,200至$2,370 X 4 + 工廈市價出租業主特惠津貼:每平方米$2,200至$2,370 X 1.5 + 工廈市價合法租戶特惠津貼:每平方米$2,200至$2,370 X 2.5資料來源:市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