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北京上海天津的朋友聊天,他們常用到「貓膩」一詞:
「這兩人一定有貓膩!」
「他說跟公家這個項目沒關係,可又得到很大利益,中間怎脫得了貓膩?」
「別跟我來貓膩,我還不知道你是什麼人?」
漸漸我也說得順溜,二字發音和嘴形帶着嘲弄,詞兒亦屬貶意,不似得原字:「貓」倨傲可愛,「膩」雖惹嫌卻不失甜蜜,若與貓兒有關,也形容牠「嗲」吧──不過這老北京土話(北方方言)指事情潛藏漏洞,有不可告人之處,隱蔽、曖昧、不合情理、露出馬腳……
事實上也源於貓兒習性。貓兒膩、貓膩兒、貓溺、貓匿、貓兒尿等等,都是「貓膩」之別詞。養過貓的人都知道,貓大小便後,喜歡用碎屑把自己那奇臭難聞的屎尿覆蓋住(現今的貓砂有此作用),不願同類或另類動物得悉。但排洩物怎能輕易掩匿?即使你鬼鬼祟祟偷偷摸摸躲躲藏藏,到頭來還是會讓人發現的。紙包不住火,紙屑更埋不住屎尿,這只是貓兒一廂情願掩耳盜鈴的天真行徑。
以上淵源很有趣,但不知會惹愛貓者(即「貓奴」們)生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