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汽車GPS衛星導航系統的概念,全球首創治療骨癌的電腦輔助腫瘤手術(CATS)。特色是以3D技術綜合三種檢查影像,配合電腦導航技術做手術,改善傳統手術常見如「切唔清」腫瘤、屍骨難與病人骨骼融合等問題,有助準確切除骨腫瘤,減低骨癌復發風險。記者:梁麗兒
這CATS技術可綜合病人的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及正電子掃描三種檢查的3D影像,配合紅外線導航系統,幫助醫生手術前為病人模擬骨腫瘤位置,制訂手術計劃,令手術期間「睇位」落刀更準確,儀器費用約200萬港元。
三間醫院引入
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黃國全表示,本港每年約有25至30宗骨癌新症,腫瘤位置可在盤骨、骶骨及膝蓋等,患者一般要接受手術及化療。他指,傳統手術會將骨腫瘤切除,植入屍骨及金屬骹,惟手術前醫生模擬多「靠估」,到正式手術時,需用30至45分鐘睇位及落刀,以免因睇位不準而錯切入腫瘤,致癌細胞擴散。他表示,傳統手術會在腫瘤周邊多切1.5至2厘米,以防「切唔清」,但容易切走附近關節及韌帶,影響患者康復。該校於06年引入CATS技術,至今為32名6歲至48歲骨癌病人切除腫瘤。因準確度提高,周邊多切的範圍可縮減至1厘米。骨切口誤差由傳統1厘米減至少於2毫米,睇位及切割時間也縮短至15至20分鐘。因盡量保留自身組織,屍骨使用也減少,多用新一代金屬骹。以兒童骨癌為例,若能徹底清除腫瘤,五年內存活率可高達88%。今年13歲的劉君俊是內地人,07年確診左膝骨癌,腫瘤長達8至10厘米,「家人發現我跑步跳跳吓,以前全班跑第一,病發後跑最尾,起步都無力,試過夜晚瞓覺痛醒」。他其後獲轉介到中大接受手術,成功切走腫瘤,配合化療,現已康復。如今已可上體育堂,可跑步、跳遠及跳高,但運動一小時便感疲累要休息。除威爾斯親王醫院外,瑪麗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也引入新技術,惟病人須自費購買數萬元的金屬骹。中大最近獲政府撥款120萬再深入研究CATS技術,並計劃為各類骨癌制訂手術指引,長遠希望能生產金屬骹,毋須外國訂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