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思捷玩精神分裂 - 胡孟青

青心直說:思捷玩精神分裂 - 胡孟青

本來以為重金從Zara挖過來的新行政總裁,會推行甚麼驚天動地的大變革,以期拯救已屆遲暮的思捷(330),誰知竟然爆冷跑出震撼市場的大供股。原來花幾百萬歐元高薪招攬過來這位仁兄,就係要負責做爛頭卒伸手攞錢。還好,滙豐及瑞銀將會全數包銷此次供股的股份,假設思捷股東全數不參與供股的話,滙豐及瑞銀將會持股達33%,假設參與供股比例只有五成,兩間金融機構持股大概亦有近17%。

要轉型難交成績

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滙豐及瑞銀都可能會成為思捷的主要股東。由於思捷股權分散,基金股東持貨為主,太多變數可以發生,但撇除基本業務前景及潛在攤薄影響,思捷股東一旦大比例參與供股,將會是一個基本利好消息。相反,一旦供股反應奇差,或者不排除又會成為另一個震憾性的利好消息。屆時有兩大行作為臨時大股東身份,市場又會彌漫更多揣測。思捷引人入勝之處,正正在於憧憬及揣測,從思捷EV/Sales計算的估值,只有介乎0.4至0.5倍,正好跟同類公司觸發被收購時的估值相若(例如Benetton的EV/Sales比值為0.7倍,而Kenneth Cole的比值則約為0.5倍)。思捷被收購,一直是市場認定最利好股價的憧憬,而不是業務改善。但現實上,品牌轉型要的是撇賬及時間,而上市公司要的是業績盡快交足功課,思捷現在既想品牌轉型又想業績改善。作為品牌上市公司,這根本就是百分百的自相矛盾另加精神分裂。胡孟青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