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明自己視障 - 曾志豪

證明自己視障 - 曾志豪

我們經常自詡香港是「國際大都會」,究竟「國際化」的定義是甚麼?或者,我們都沿襲了最簡單最狹窄的量度方法:英語普及程度、人均收入、基建硬件配套等等。這便是「國際化」的一切嗎?這個星期發生的「視障人士要證明自己是視障人士」事件,深深刺痛了香港「國際化」的神經,香港原來是一批無見過世面的鄉下人。堂堂「國際大都會」的集體運輸工具,原來對視障人士、導盲犬的認識為「零」。為甚麼搭客會投訴「有隻狗喺地鐵車廂」?首先當然是,香港人不認識導盲犬,不相信有隻狗會為視障人帶路。這反映香港這個城市,對視障人士的支援,有待改進。國外如此流行的導盲犬引路服務,香港人居然視為新鮮事物,如何稱自己為「國際都會」?另一個原因,便是香港人對動物有莫名的恐懼,我們天真地以為,動物可以居住在香港,但不許在香港市面出沒。你可以存在,但唔好畀我見到你。所以一旦見到有導盲犬,香港人便會像看見入侵者般,擔心被咬、害怕權利被侵犯。無窮的想像、單純的無知,卻不懂接納、包容其他人的生活方式。我一路想不通,為甚麼外國人視狗隻為家庭成員,許許多多人溜狗逛街,市民見慣不怪,管你是否導盲犬, 歡迎光臨。有人說,這是因為香港地方細小,才不許狗隻進入公眾場所。這是借口。香港再細,也是一個城市,狗隻再大,難道一個城市也不能容納嗎?細有細的玩法,你看迪士尼不就配合香港的細小,興建了細小的主題樂園嗎?或許真正細小的不是香港的城市面積,而是我們的心胸。香港也要掛一個牌,告訴別人「我是國際化都市」。我們也需要一頭導盲犬,帶香港走出「偽國際化」的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