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照證龍尾一直是泥灘

舊照證龍尾一直是泥灘

【本報訊】支持在龍尾建造人工沙灘的地區人士,多次聲稱龍尾在船灣淡水湖興建前是一個水清沙幼的天然沙灘。本報翻查地政總署在1956年未建船灣淡水湖水庫前的龍尾灘黑白高空圖片,再交由地貌專家鑑別,專家指圖片清楚顯示出龍尾當年已是泥灘,「可能有啲居民以為有沙就一定係沙灘,但咁並唔係科學定義」。

黑手指原是沙灘

推動龍尾建人工沙灘的幕後黑手之一、大埔鄉委會主席兼大埔區議會副主席文春輝向傳媒稱,老一輩的原居民可力證龍尾原是天然沙灘,當年因興建船灣淡水湖水庫,沙灘的沙石被吸走建大壩,才變成現時的泥灘。
本報就此翻查地政總署1956年龍尾的航攝高空圖片,該區在四年後才開始建造船灣淡水湖。
該幅黑白的高空圖片顯示,龍尾在1956年已經是泥灘,至於鄉事派口中的沙灘,則位處現時建成船灣大壩內的位置。
香港地貌岩石協會主席吳振揚看過該幅高空圖後,指要分辨何謂泥灘和沙灘有科學定義,沙灘的沙粒直徑約為2毫米以上,但泥灘沙粒在0.06毫米或以下。由於沙灘沙粒含石英此強反光物質,從高空所看會較為清晰,在黑白圖片中顯得較白,相反泥灘則會顯得較暗啞。吳又說泥灘與沙灘都是海水冲刷沉積物形成,前者通常為波浪形,後者形狀較為直。
吳指把50年代與近年的龍尾高空圖比較,兩者地貌變化都不大,足證一直以來都是泥灘,「可能係啲村民記錯位置,或者泥灘當咗係沙灘啦,但泥灘有一個科學嘅定義」。

去年拍攝的高空圖片見到龍尾泥灘地貌改變不大(紅圈示)。地政總署高空圖片

怒斥為政治服務

16個環團及保育團體昨日到申訴專員公署立案投訴,批評政府在龍尾建沙灘只為政治服務,罔顧了該處豐富的生態價值。
有關部門在立法會申請撥款時,更刻意隱瞞當水質惡劣時,全年可能會有51日要封灘等關鍵資料。團體希望梁振英政府可理性思考,為保留多種珍貴物種叫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