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成長路:早產兒與感知活動

青葱成長路:早產兒與感知活動

早產兒出生時因體重嚴重不足,重要器官發育未成熟,心肺功能較弱,甚至要接受一連串手術,令他們的整體發展較遲緩,身體的活動如抬頭、轉身、坐、爬行及步行等動作,均較足月出生嬰兒遲一點才學會。雖然早產兒首年的發展與其他足月寶寶有差距,但大部份在合適照顧下,發展步伐會趕上一般足月嬰兒。臨床觀察,早產兒越早接受適當的肌能和感知活動,趕上同齡兒童的速度越快。本港現時沒有特別為早產兒提供小組訓練服務,主要依靠母嬰健康院常規檢查,當發現早產兒有明顯發展障礙或遲緩症狀,才會有較完善的跟進。研究指,一歲前的寶寶進行體能活動和感知活動後,體能及智能發展也會有明顯進步。最近遇到家長甄太,她於兩年前誕下雙胞胎,兩兄弟也有早產兒後遺症,甄太十分擔心孖仔的發育會受影響,故在大細孖離院後數星期,便帶他們接受物理治療個別訓練,希望藉着肢體活動、心肺功能的鍛煉和感官的刺激,促進他們的整體發展。經過多月的訓練和持續家居練習,大細孖漸漸地健壯起來,現在差不多兩歲,走起路來已十分自信,還會自己走進幼兒班的課室。甄太非常慶幸能及早讓兒子接受物理治療訓練,令孩子們可以得到適切的活動和鍛煉。研究顯示早產兒出生後首年的健康風險最高,約百分之二十有不同的發展障礙,如整體遲緩、動作協調障礙、自閉症、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等,所以早產兒的父母應注意觀察孩子,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就診,以便讓孩子得到及時的治療。撰文:協康會青蔥計劃總經理陳綺華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