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台灣駐港機構光華新上任領頭人,李應平的位置並不好做,她前任分別是平路、羅智成及張曼娟,都是文化明星。從事多年藝術策劃,躲在幕後,卻不代表她沒看法。「其實我不想當公務員……哈哈」那怎麼你又肯過來呢?「因為她決定要派一個最了解她想法的人過來。」記者:何兆彬 攝影:伍慶泉
「前幾任都是大名鼎鼎」
「我為甚麼肯過來?哈哈哈,因為龍部長要我過來!」光華新掌門人李應平格格的笑。雖然貴為台灣官方駐港文化機構最高負責人,她卻完全沒有高官架子,談了沒一會,就笑得像個鄰家女孩,「我們龍局長接了文化部之後呢,我就不得不跟她去文化部,老實講,本來我要去協助台北市文化基金會,但是我人還沒走,她就接了文化部這個工作。而龍部長在協助馬英九總統草擬文化白皮書的時候,我也是協助的一員,所以對他們的文化願景,我是十分熟悉且認同的。進了文化部,我是擔任辦公室主任及媒體公關組組長。」結果過了一段短日子,張曼娟離任,龍應台就派了她來港,「因為她在香港住了七八年,完全了解香港的情況。在這個時候,她認為台灣必須跟香港有更深的對話,但是呢,文化部工作又非常多,所以她決定派一個完全了解她想法的人過來,哈哈,這會省掉非常多工夫。所以就來游說我……」你有馬上答應?「沒有……因為我有兩個小孩,又有家庭……」小孩幾歲?「一個中學三年級,一個小六。」那還好吧?「還好?青少年都是最叛逆的,我青少年也叛逆過,所以知道青少年一定會叛逆,才會長大。因為我自己有家庭,前面幾位主任都是大名鼎鼎的,我習慣做行政,等於是幕後,但這次要打破名牌的傳統,對我來說是壓力太大……但是一個組織必須永續發展,很難一輩子都有名牌支撐,這樣子不符合一般組織運作,而且前幾任都把名氣借給了光華,所以以後光華應該用自己的招牌為主。」與龍應台工作多年,她說欣賞龍「是個絕對堅持自己價值的人,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她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核心價值。」
「年輕時,我也被批評沒希望」
傳媒都說李應平是龍應台愛將,她記得當年那一通電話,改變了她之後的生活。「大概是2000年,我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工作,有一天在辦公室就突然接到龍應台老師的電話。記得當年馬英九找了她來當文化局局長,她剛從德國回來不久,就到處去找人才,好像還蠻多人推薦我的。」二人本不相識,但對對方都略有所聞,「她直接打到辦公室,說『我是龍應台』,直接道明來意。但是我沒有答應去,哈哈,因為我在『國藝會』的工作才展開兩年,有很多事我正在推動,而且自己還有很多實力都不足,很多東西要學習,所以我就跟她說,短時間內沒辦法過去,後來『國藝會』推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龍局長再找我,我就過去了文化局。」李應平的工作,一直盤旋於文藝公關推廣,及文化藝術管理/策劃之間,「這是階段性的。文化上有些東西不從底層徹底改善的話,那麼其實它的表象,看起來很活躍,但其實藝術家很辛苦。龍局長後,廖咸浩局長(2003-2007)期間我做了六年,到了李永萍接任時,我已經對當公務員其實沒甚麼興趣了……因為當公務員,我得扮演某一個角色……」李應平大學念社會學,與當年社運圈子十分熟稔,「1990年,我剛畢業,進了《中國時報》的社會服務部工作,當時兩岸剛開放,《中時》就打先鋒,專門策劃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後來我在文化局待了五年,龍局長來了香港,在港大任教。台灣各界就邀請她回去成立基金會(龍應台基金會),我也被叫了去,當時我就策劃一些活動,她希望台灣年輕人能開拓視野。這一代的人都說年輕人是『草莓族』(抗壓性很低,一揑就爛),不願意為社會貢獻。我跟龍老師都覺得,不管那一代,都會對下一代有很高的期望,其實每一代都會批評下一代,我爸爸那一代,就說我『這一代沒希望、抗壓性低、不負責任,還參加學運(野百合運動)!長輩都批評我們沒事都跑到廣場搞運動,會造成社會不穩定,亂搞!』」有這麼保守?「當時的上一輩都這樣,因為剛解嚴,他們覺得太危險,而且『這個社會這麼安定,你們還有甚麼不滿足?』我跟老師都認為,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如果你不給年輕人爬起來的機會,他們是不會成長的。即使是他們不長大,最後我們還是得把棒子交給他的!其實我們可能大大不如下一代,因為工具都改變了,而這些工具會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這個數位雲端年代已經來了,雖然我們常批評年輕人都不看書,但他們得到資訊的來源,可能比我們更強大。所以我從來沒有覺得我們贏了上一代,也不覺得我們輸給上一代。
「理解台灣,你一定愛上台灣」
李應平來港履新兩個月,她個性爽直,承認本來對香港認識不深。「早年常經過香港,老實講,沒有對香港有很深的印象,只記得當年是港英政府,香港很乾淨,市面井井有條,Very Gentlemen,你也可以說它很疏離──這多少是因為語言,當年國語在香港還沒這麼通行嘛。當年香港人對香港有自己的驕傲,但97後有一些改變,有些社會的浮動。我在龍應台基金會的工作時,由於她常來香港,透過五六年的接觸,我真的有感到香港民間的力量,一直有積極參與社會,而且香港對台灣的理解、好奇心、喜好程度一直有增加。」對於港人越來越喜歡台灣,她說:「從前港人對台灣理解非常少,因為台灣不在港人想要了解的範圍之內吧。戒嚴時期台灣是封閉的,直至這十年來,台灣越來越開放,97之後,港人也在思索身份問題,開始關注亞洲,因為台灣跟中國兩岸交流會影響到香港,所以香港不得不注意台灣。」台灣人談台灣,往往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自信,她自在的說:「台灣人很有信心,只要你來理解我,你一定會愛上台灣的!這二十年經過很多沉澱,台灣人更有自信,更有包容力,這樣的社會氛圍形成了,任何人來到台灣都覺得不錯吧。台灣人都很熱情,都沒有防衞心,每個人來到都是我的客人,這是香港人、全世界人最稱道的。」
台灣月本周六開始:
一:微光生活綠市集
小農沒有甚麼不好。台灣青年近年回鄉墾殖務農,回歸自然,這次光華把他們帶來香港,15個攤位負責人飛來香港解話,任你買個夠。
日期:10月27-28日(免費入場)地點:文化中心露天廣場A區及B區
二.草根民謠音樂會
張曼娟來香港,甚麼都讚好,只是臨走留下一句說話:去年在文化中心外辦海洋音樂祭,被投訴噪音,香港對於戶外音樂並不友善。這回再辦,沒有搖滾台了,只辦民謠。來港演出單位包括:吳汶芳、柯泯勳、保卜、黃玠、查勞.巴西瓦里等。不認識沒關係,去年巴奈來港前也沒多少人認識她,但當晚人人叫好。
日期:10月27-28日(免費入場)地點:文化中心露天廣場C區
三.獨立書店之夢
台灣有各樣的獨立書店,蔚然成風,有同志書店晶晶書店,也有在淡水旁擁有自己出版社的河Book,這也是香港不可能的夢。來聽聽他們的分享。(須事先登記)
講者:686(詹正德)、楊平靖、蔡漢忠日期:11月9日19:30-21:30地點: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四:三太子尬舞
三太子即哪吒,他在台灣可威風了,廟宇信眾多,更被改編成電音三太子等流行表演。是次「九天民俗技藝團」的表演,有街舞、鼓藝及電音三者混合,將與香港大學學生及香港舞隊,來個比拼。
日期:11月15日13:00-14:15地點:香港大學中山廣場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查詢:2523 5555網上登記: http://www.taiwaninfo.org/festival2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