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擁有33年經驗的外科專科醫生孔祥堅被投訴,指他在08年10月為一名頸部有腫塊的女病人進行手術時,只相信其個人臨床判斷,切除病人當時正發炎的下頜腺,卻無根據病人的磁力共振報告切除咽側空間的神經鞘瘤,結果病人術後約4個月,因無口水致吞咽困難向另一醫生求診,才發現問題。醫務委員會昨就此案聆訊。
孔祥堅1979年畢業於港大醫學院,於佐敦嘉賓商業大廈開診所。現年65歲的投訴人冼月環昨指,08年9月向孔求診時,曾提及自己感覺右頸有腫塊,側睡時呼吸不順,遂由孔於同年10月20日進行切除腫塊手術。她稱,術後初期沒有異常。但09年3月她因吞咽困難向耳鼻喉科醫生求診,始知孔未有為自己切除右頸咽喉旁的神經鞘瘤。
下頜腺為唾液腺之一,負責分泌口水,冼女士指切除下頜腺後口水分泌不足,影響情緒,需求診精神科。睡覺時即使食了安眠藥,也因口乾而扎醒。
聆訊拖近三年
孔昨答辯時堅持,冼月環向他求診時未有提及呼吸不順的症狀。他承認,磁力共振檢查報告顯示腫塊位於咽側空間,但開刀後發現其屬於口水腺之一的下頜腺發炎,體積較正常大50%,加上用手檢查咽喉並無異常,擔心進一步切開肌肉檢查會傷及神經和血管,故按經驗判斷冼的右頸腫塊由下頜腺發炎所致,替她切除下頜腺。
他承認,當時只相信個人臨床判斷,認為磁力共振報告出錯,「我對呢個手術係有責任」。孔稱,他過往每年為兩至3名病人切除下頜腺,咽側空間手術則僅得一次經驗。
控方專家證人中大頭頸外科副教授Alexander Vlantis昨指,75%的咽側空間腫塊為口水腺良性瘤,其餘則是神經鞘瘤,質疑孔當時何以斷定冼的症狀是來自下頜腺發炎。他指,醫生一般為病人切除下頜腺之餘,也要切開部份肌肉檢查咽側空間是否有腫塊,不能單靠手摸。聆訊將於今年12月2日再續。
協助冼女士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冼09年12月向醫委會投訴至今近3年才獲聆訊,拖延太久。因冼本身不熟法律,誤以為要醫委會完成聆訊才可申請民事索償,結果延至今年6月才入稟,可能因法庭只處理事發3年內醫療事故的規定,影響索償。他促請醫委會加快處理聆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