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消息說「龍尾已經消化」,代表交通暢順,車龍消失。
最近也有另一條龍尾「有待消化」,但卻代表物種消失。說的當然是大埔龍尾泥灘。
說來慚愧,我也是最近才知道香港原來有「龍尾泥灘」,但後知後覺,總好過不知不覺,原來龍尾泥灘是香港一處小小的海洋生物後花園。
現在的爭拗是這樣的,大埔居民、區議會、政府大聲疾呼:咪玩嘢!呢條龍尾搞咗好多年,由兩個市政局嘅年代,一路諮詢規劃,從來無人反對,今天臨開工才話反對,是不負責的行為。呢鋪無得傾,一定要上馬!
但另一邊廂,環保團體也是振振有詞:唔係我地玩嘢,係你政府玩嘢。一路諮詢無人反對,因為我們一路都信你的環評報告,指龍尾無生態價值。誰知原來你地玩嘢,連珍稀瀕危的管海馬都「眼大」睇唔到,今時唔同往日,我們當然要反對。
有人說,「樣樣嘢傾好咗臨尾先反對,咁政府仲使做嘢嘅?」
問問自己,賣樓之時,突然發現政府有優惠政策、地鐵就在旁邊,你會唔會即時反價?甚至封盤唔賣?
「喂講好咗話二百萬,做乜變四百萬?」
你只會冷冷一笑:「之前鬼知會有地鐵咩,家陣知道,梗係唔同價啦。」
同樣道理,之前的討論,是圍繞一處沒有生態價值的泥灘而展開,大家當然無異議,你話點就點;現在發現該處有過百種生物,如何還能視之為爛泥灘呢?
就像準備要爆破拆樓,按掣前一分鐘才知道原來大樓還有人未疏散,難道你會說「唔得喎一早講咗話要拆喎。」
話說回來,環評報告辦事不力,掛一漏萬,究竟是能力不足?還是和政府打龍通,故意低估當地生態價值,為破壞開綠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