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熱錢來襲是金融危機序幕? - 盧峯

蘋論:熱錢來襲是金融危機序幕? - 盧峯

熱錢源源湧入,港元兌美元滙價節節上升,偶爾還升破聯繫滙率機制的波幅,迫使金融管理局四天之內三度出手沽港元買美元,以穩定滙價。在金管局一再干預下,本港銀行體系結餘大幅上升,到星期四將增至超過一千五百億元。今次大量熱錢湧港背後有甚麼盤算,有甚麼原因,市場人士有不同的解讀,有的認為是部份基金憧憬人民幣將進一步升值,先把資金放在香港,等待合適時機出手。有的認為是中港股市估值吸引,找尋出路及獲利機會的歐美游資自然抓緊時機把部份資金調到香港,伺機吸納。也有些想「刀仔鋸大樹」的對冲基金始終相信香港的聯繫滙率不可能長期守住,政府可能會趁港元兌美元強勢脫鈎或重訂滙價,讓港元兌美元大幅升值三成。他們於是趁早買港元沽美元,希望一旦特區政府真的改變聯滙大賺一筆。這些投機港元買盤也可能令港元持續升值。金融市場從來就是個各顯神通的地方,再加上香港是個資金來去自由的地方,沒有任何資金或外滙管制,游資熱錢大有可能基於不同的盤算來港,不一定跟狙擊聯繫滙率有關。事實上經過近三十年的實踐及多次衝擊,聯繫滙率雖不能說牢不可破,但特區政府及金管局應對炒家狙擊的能力及經驗都比以前強,少數對冲基金要累積大量港元沽盤或買盤撼動七點八的滙價水平絕不容易,弄得不好隨時被其他大鱷伏擊,又或是被政府突然改變遊戲規則及金融政策愚弄,無功而回。此外,熱錢湧入雖然可能引發通脹,但即時經濟衝擊不算大,價格上升的影響只會逐步影響企業及消費者,政府也可以有不同措施紓緩通脹影響,不必觸動聯繫滙率或七點八的滙率水平。更重要的是,改變滙率水平讓港元升值的後遺症非同小可。聯繫滙率這類貨幣發行局(Currency Board)體制最核心的防禦不是雄厚的資金或外滙儲備,而是信心,是對體制及政府政策的信心。任何改動包括改變滙價或掛鈎的貨幣都像在「信心圍牆」中打開一個缺口,很容易越變越大,最終令「圍牆」崩塌,令投資者及人民失去信心。試想想當政府因熱錢湧入而調升滙率時,投資者便可以透過操控資金流動逼特區政府令港元升值或貶值,以獲取巨利。市民及企業眼見滙率出現波動自然對制度信心下降,動輒以腳投票,走資撤資。這樣下來,聯繫滙率制度自然土崩瓦解,難以維持。像這樣的政治經濟後果有誰願意負責?有誰可以負責?熱錢不斷流入雖然不可能動搖聯滙制度或令港元兌美元大幅升值,但對熾熱的資產市場包括股市及樓市肯定有影響。十月份以來港股持續上升,突破今年的高位已反映資金流入的影響。現在熱錢加快來港,股市還有可能進一步上升。至於已陷入「瘋狂」狀態的樓市在資金持續流入下極有可能再創新高價,進一步拋離九七年創下的高位。只是熱錢游資來得快走得同樣迅速,由資金推動的股樓齊飛現象誰也說不準能維持多久。一旦投資者發現更好的賺錢機會,更安全的避風港,他們將毫不猶豫的撤出香港,拋售港元資產,到時候引發的震盪將會相當巨大,特別是高處不勝寒的樓市有可能首當其衝,成為套現撤資的工具,令熾熱的樓市突然逆轉。九七年初香港及亞太區還是外資的寵兒,但不到半年,資金就大舉撤退,引發亞洲金融風暴,並令香港樓市從高峯跌入長達七年的低潮。誰也不知道歷史會不會在十五年後的今天重演。盧峯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