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三令五申,澄清俗稱「特惠生果金」的「長者生活津貼」不是敬老是扶貧措施。《蘋果》民調卻顯示,公眾似乎已先入為主,將長者生活津貼與現行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視為是同一類別、人人有份的福利。
生果金早在1973年訂立。七十年代初,政府推出公共援助計劃,但因申請條件苛刻、金額低微,反應冷淡;及後石油危機造成大量失業,很多失業長者難再就業,公援又難以保障,政府遂設年滿65歲便可領取的津貼金,希望紓緩長者的生活壓力,並逐漸被理解成一種敬老制度。
與此同時,香港的綜援制度並沒多少改變,窮長者難抵綜援的標籤效應,子女亦不願簽俗稱「衰仔紙」的不供養父母證明書,令不少窮長者寧願每月領取1,090元的生果金,並在街頭拾紙皮幫補,辛勞過活。
目前約53萬人領生果金
政策的不足,令增加生果金金額成為惹火政治議題。08年,前特首曾蔭權宣讀施政報告時表示若把「生果金」增至1,000元,須引入某種形式的資產審查,當時屬社民連的黃毓民掟蕉抗議,最後曾蔭權撤銷審查,無條件將生果金增至1,000元。目前65歲以上人口約有98萬人,當中約有52.6萬人申領生果金。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