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百多年歷史的白沙澳,是一條古樸的客家村落,生物多樣性極高,有本港非常罕見的生物物種。在生態價值以外,該處也有兩幢被評為一級及三級歷史建築,具有文化歷史價值。過去30年村內的房屋主要由外籍人士租住,在他們悉心保育下,該處成為集優良生態、古舊文化歷史及人文生活共融的地方。
發現易危品種三線擬鱨
白沙澳原為雜姓客家村,何、陳、翁、葉、林、劉及黃氏曾聚居於此,日佔時期曾被日軍佔據的何氏舊居建築群,於2010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由於整條村落保存得非常完整,建築物的特色、浮雕壁畫及古老門框均清晰可見,展現的是昔日客家村落的歷史文化面貌。至於村內的聖母無玷之心小堂,建於1880年,今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是天主教士在西貢區傳教及村民宗教生活的歷史見證。白沙澳的生態價值不比文化歷史遜色,綠色力量、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等環團進行的生態調查發現,於該處的濕地溪澗發現三線擬鱨。三線擬鱨已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易危品種,而白沙澳是本港第二次有紀錄到其出沒的地點。該處也有本港稀有紀錄的鵰鴞、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易危品種的眼鏡王蛇,以及緬甸蟒蛇。該處也錄得高達75個蝴蝶品種,以及多個兩棲及爬蟲物種。白沙澳原居民大部份已移居海外或遷出,昔日的村屋現多由外籍人士居住。這批外籍租客不惜工本復修村屋,收集昔日村民的酒埕及農具等生活日用品,呈現昔日客家村落的真貌。不過,在發展商入侵下,白沙澳的生態及文化歷史備受威脅,部份外籍租客同樣面臨被迫遷的命運。《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