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爭議在9月中爆發,激起內地反日情緒,燒日本車、砸日資店之餘,更高喊罷買日貨,果然並非說說便算。周一公佈的日本9月份出口,意外地按年下跌10.3%,是去年福島地震以來,下滑最嚴重的月份,出口至中國更急跌14%。這是否就是強國本色,一舉把日本的氣焰冷水照頭淋。我看未必。
中國經濟差 拖垮日出口
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重要性毋庸置疑,只是今次日本出口數據儘管駭人,卻很大部份並非反映中日磨擦,而是中國自身的經濟放緩。釣魚島爭端只是起落井下石的作用。
事實上,影響今次對華出口跌幅比重最大的產品,並非曝光率最高的日本車,而是工業機械,這些不是放在吉之島超市的產品,不會受到消費者觀感所左右,而更大程度反映內地經濟的放緩問題。好像日立的推土機,即使在爭端爆出前,其銷售已經按年下跌一半。
從來,日本對華出口絕大部份均非消費品,而是以生產設備或零件居多,用於中國本土消費市場的只有50%,大部份在加工後銷往日本或其他國家。一台在內地生產的豐田,可能有近九成零件在內地生產,只有核心零件才由日本進口。換句話說,抵制日貨,其實也危及近1000萬名在日資企業打工的勞動階層。
日資行野村估計,中國只佔去整體日企今年銷售額的4.9%及盈利的5.7%。對製造業來說,兩個數字均會較高,佔銷售的8%及盈利的11.4%,但不足以衝擊整體盈利前景。
按現時的趨勢,中國經濟放緩似有見底迹象,而中日關係亦過了最壞的時刻,當然,民間的觀感未必一時退去,去日本旅行仍然會有芥蒂,但中日關係也非首次經歷低潮,故傷害了的感情是可以慢慢恢復的。
不能逆轉的,反而是客觀的計算,尤其是日企認為,要進一步對冲中國的風險。自2005年以後,日企已經實施「中國加一」的策略,在投資中國之餘,多選一個新興市場做基地,今次風波之後,雞蛋肯定放得更分散,供應鏈亦會有更多兩手準備的方案。好像日本相機商佳能公司便計劃日後擴建廠房時,多考慮在台灣、緬甸及越南投資。當然,像日本周刊《文藝春秋》所形容的日資大舉撤離中國的狀況,肯定不會發生,但中國吸引日資的競爭力此消彼長,則是必然。
日本尿片龍頭 後市指標
因此,我不信一些坊間的估計,指內地杯葛日貨會導致日本經濟重陷衰退,只要中國經濟沒有出現硬着陸,較壞的情況頂多是日本車再捱多一至兩個淡季。當然,意外就是意外,兩地可能因一些突發事件再擦槍走火,到時就要留意一個指標,來衡量兩地經貿磨擦的程度,就是緊盯日本最大紙尿片生產商尤妮佳(Unicharm)在內地的銷售,若果連這產品在內地也人氣急跌,那就表明日貨被重創了。但我發現,這家日企在今次釣魚島爭端至今,股價升了1.6%。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