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德語課 - 西西

蘋果樹下:德語課 - 西西

德國的青少年感化院,就像其他的感化院,罪犯被分派不同的工作,做掃帚啦、整理圖書啦、為院舍髹漆啦,等等。囚犯之一的西吉卻不需勞動,他被獨自關在隔離的囚室內,桌上有一本簿子、筆和墨水,他的工作是要作文,文章的題目:履行職責的快樂。感化院,當然是為了感化青少年,所以院內有圖書館、課室;有各樣的學科,例如生物課、德語課。而且,到來參觀的專家很多,如今還有一批心理學家在院內訪問,西吉正是他們研究的對象之一。

西吉犯了什麼罪,成了一個心理病人?他說得很清楚:他要拯救一些圖畫免於火災。入院的原因是,他到各處的美術館偷名畫家南森的繪畫。把他送來的是他的父親。西吉的父親是德國北方一個小鄉村的警察哨長。一家人本來和畫家南森是好友,西吉和畫家叔叔更是形影不離的忘年交。少年時警察幾乎遇溺,幸得南森拯救。到了納粹時期,柏林當局下令禁止並且沒收南森繪畫,還責成當地的警察哨長嚴加執行,因為他有壞影響。南森的畫沒收後,送往柏林,卻被柏林的瘋子轉送到外國去,換成外匯。這位警察接了命令,只會盡忠職守,他的一生,就只會盡忠職守,連大兒子戰時自殘,得南森收藏,他發覺後也被他送回。他不准畫家動筆,晚上燈火管制,常常闖進畫室突擊搜查,燒毀紙張、草圖。

戰後,禁令取消。但是,警察爸爸彷彿被洗了腦,繼續執行他的職責,仍然去搜索畫家的作品,然後偷偷地燒毀。兒子目睹畫作灰飛煙滅,成為噩夢。他在美術館裡看見南森的畫,就覺得畫中有一星火苗,馬上就要燃燒起來。於是,他決心要保護這些畫,到美術館去偷。他因此犯了偷竊罪,入了感化院。納粹軍國主義責令國民絕對服從,責任成為偏執,成為不問道德是非的瘋狂。
德國小說家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的《德語課》,是出色的作品,題材特別,寫法也充滿魅力,不斷吸引讀者。小說從感化院的囚室,少年受隔離獨自作文開始,通過他的自述,逐漸揭開他的生活,父母、兄姊、畫家、小鎮的風景、花園、河海、沙洲、植物、海鷗、防波堤,等等,既有趣,其實也有憂慮。藍茨寫得最好的段落是由一個空間流暢地過渡到另一個空間,本來是在囚室,忽然竟在海鷗撲翼的沙洲上了。用的不是一般的割接法。所謂《德語課》,是因為這少年在感化院時上德語課受命作文,卻交了白卷,不是沒話可說,而是要說的太多。履行職責的快樂,無疑是反諷。納粹對國民的職責,是極深刻的一課。當職責扭曲人性,只會帶來悲劇。而這一課,豈止德國人要記取。德國人會反省,會痛定思痛。日本人會嗎?中國人會嗎?

來稿請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