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報細數<br>擬合理化新界東北發展

政府報細數
擬合理化新界東北發展

【本報訊】政府上周公佈全港空置住宅土地,扣除道路、斜坡等後聲稱只得300多公頃住宅土地可發展,並要預留近千公頃土地作建丁屋之用。但本土研究社踢爆,政府未有將多個「未決定用途」、「綜合發展區」土地、港鐵上蓋及市建局等可發展房屋土地計算在內,資料不盡不實,疑製造「土地不足」情況,把新界東北等發展合理化。

團體倡上調公屋空間

本土研究社指出政府公佈的2,153公頃空置住宅土地中,只得不足391.5公頃可供發展,但其實仍有不少可發展住宅地未計算在內,例如堅尼地城域多利道舊公民村及舊警察宿舍地約5公頃,一直荒廢未有規劃用途,但政府未有歸納為空置房屋土地;該區附近另有約3公頃舊屠房及焚化爐土地同樣未有指定用途,也可用作發展住屋。港鐵及市建局坐擁多幅上蓋物業及可發展土地,至少約有96公頃可作發展房屋用途,例如荃灣西站、沙中線何文田站、規劃中的錦上路站等,都不被政府納為「空置土地」,似有報細數之嫌。研究社又指,安達臣道石礦場仍在研究未來用途,當局初步已構思86公頃土地中,可撥出40公頃作建屋用途,卻不視為空置土地。研究社更質疑研究中的私營與公營房屋比例是8:2,是否可上調公營房屋空間。至於被政府納入空置土地的啟德新發展區,研究社指出政府上周提供的資料與規劃大綱圖有出入,計算方法令人生疑。研究社促請政府交出準確數字,不要刻意營造「土地不足」景象,將極具爭議的新界東北發展合理化。測量師學會昨日則表明,原則上支持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但應提高住宅密度,例如現時整個計劃只提供5.38萬個住宅單位,即每公頃人口是284人。學會提倡可令住宅密度增加,放寬地積比,令每公頃人口達400人。學會又冀望政府向現時的地主提出換地書或補地價發展,因為全由政府發展的話,收地需時甚長。至於居民遷徙方面則應盡早定出賠償方案,參考過往新市鎮發展案例。

政府未有納入可發展住宅土地例子

‧烏溪沙兩幅「綜合發展區」土地共6公頃‧安達臣道石礦場86公頃中有40公頃屬住宅地,但未有計算在空置土地‧多個鐵路上蓋物業項目未計算,例如荃灣西站、沙中線何文田站、南港島線黃竹坑站資料來源:本土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