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黃耀明領軍 文化人自救

元氣堂:黃耀明領軍 文化人自救

黃耀明、韓寒、賈樟柯、周耀輝、彭浩翔、張培仁等等,這些響噹噹的名字,放在一起已很嚇人,若告訴你,他們要在香港一起辦一件事,感覺又如何?這班中港台文藝人,成立「文藝復興基金會」,明哥任理事長,11月先在西九舉辦戶外音樂會,明年將啟動一系列資助計劃,協助獨立創作人發表作品。西九總監茹國烈大表支持:「這是一場文化人的自救行動!」 記者:何兆彬 攝影:潘志恆

文化追不上經濟

坊間傳聞,文藝界一堆中港台名人,近日聯合起來,籌了數千萬港元,辦起一個文藝基金來,這就是以黃耀明掛牌頭的「文藝復興基金會」。明哥:「我們之間有幾個朋友,有做媒體、也有做財經的,大家都看到大中華的經濟很強,但文化上遠遠追不上這種強勢。主流的藝壇似乎頗活躍,但我們關心的不只是主流,健康的社會,應該也關心非主流、獨立的創作。於是大家就想,不如去做一個基金會,支持獨立的創作人。在其他文化較發達的地方,即使政府沒落手落腳做,也對此很支持,但在華人社會,不是太多人關注獨立創作。以香港音樂為例,獨立界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持,曝光機會、資金籌集都有問題,場地亦很難找,媒體也沒有多關注他們。我們成立基金,除了想幫助他們達成一定目的外,也希望集體地令他們得到一定的曝光,找到他們的受眾。」
基金會初成形,目前能公布的大概有以下幾件事:一,他們將於11月24日,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辦「文藝復興2012戶外音樂會」,免費入場;二,2013年啟動文藝創作大師工作坊,與各文化機構合辦創意營、文學大講堂等;三,明年4月啟動文藝資助及評獎計劃,首年將資助音樂、文學及影像三個範籌,獲審批的作品,將得到資助出版;四,明年八月《文藝復興》月刊創刊。一列長長的創作界名人參與其中,其中理事、召集人中各來自兩岸三地,為何選香港作基地?明哥:「香港剛好在中間,比較方便,在這裏,資訊流動、表達自由度也是最高的。剛巧,大部份發起人目前都以香港為基地。」作為理長事,明哥坦言,初成立甚麼都得親身做,而由他當理事長,多少是希望利用了自己的名氣,好去推介基金會,「現下我甚麼都要做,包括要策劃音樂節、募捐,當架構形成了,可能就由一個個小組自己去運作了。其實我們還沒籌足需要的資金,目前募捐未是公開的。在香港,可能有捐助管弦樂團、芭蕾舞團的傳統,但像我們這一種基金,應該就比較少了」

去年西九開始力推戶外音樂,租借出地方舉辦香港爵士音樂節,可惜因為「本地Band舞台簡陋衰過街邊」事件,衰收尾!

渡過獨立、主流之河

在歐美,企業或私人都有替藝團/基金會定期籌募經費的傳統,但在香港,並不流行。西九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基金會一般有幾種,一種是家族式的,另一種是公司的,他賺夠錢了,就撥錢出來做慈善事務,一開始就先撥了,才構思怎樣花。這種基金會的形式,香港也有,例如何鴻毅基金會;大公司例如滙豐、太古都有類似的基金會。我當初知道明哥在搞基金會,就知道他們是用另一種形式去辦,他們是先有原因(Cause)──一個使命,再召集人來幫忙搞,這是使命先行的!」茹國烈對藝術圈運作十分熟悉,思想也算落地,他說:「我覺得這基金會資源很豐富,因為有兩岸三地的人才,這是一種文化人自救的形式,好一些文化人已渡過了那條河,再回來幫其他人渡過,我說『渡河』,不是說上了岸不再做了,而是渡過了獨立及主流那一條河,他們一方面在主流拿到獨立的聲音,另一方面在獨立界又得到尊敬,這不是人人都能渡過的。我在藝術圈工作,發覺創作人最大問題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觀眾,怎樣得到大眾關注,又保留了獨立聲音?」明哥:「我們這一班人背景都好似,不論是韓寒或彭浩翔,都好Indie,而後來得到主流的成就,所以這些人走在一起是有原因的。是否自救?我覺得都係,因為文藝創作明顯追不上經濟。例如從香港看起,茹國烈也說過,香港文化界這十年好像很多事情都停頓了,如果再不進步就太遲了。」

香港停頓十年

人人都承認香港落後形勢,那為何會停頓十年?
茹:「我覺得,是香港回歸後有段時間大家迷失了。回歸前,關注歷史及身份認同問題,由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無論是主流或另類,都是一個重要的創作題材,但回歸後,有七八年好像沒有了議題。剛回歸那五年,香港又被科網股潮、金融風暴打得很迷亂,我覺得是由03年到12年,剛好十年,才尋回一個文化議題。有好一段日子,香港還流行說八十後沒用、九十後是廢人這論調,後來才出現八十後的議題。香港的滯後,我認為多少是有十年『忘記了我是誰』、『不知道為何要奮鬥』、『不知道該急切為城市做甚麼』等,但城市又似乎出現了變化,現在八十後甚至九十後都能主導議題了。基金會是好事,他們不是為自己的,而是幫下一代,近幾年我們又會覺得,年輕一代是值得幫的。」他補充:「其實我不覺得只是香港有問題,祖國也同樣很多問題的,他們在經濟的大暴走,文化上的滯後迷失……」
關於主流vs另類,地下vs地上,有各種文化論述,但從藝術史/音樂發展史中尋足迹,大概都會歸納出,潮流往往是由敢於冒險的另類團體發動,然後由以商業盈利為目的的主流公司,推至街知巷聞。一般另類聲音,都需要時間渡過主流/另類那條鴻溝,但八十年代達明一派冒起,卻似乎較順利,他們聲音較另類,但一出道就上《勁歌金曲》這種主流節目,明哥:「當年也一樣,好多人上不到《勁歌金曲》,以我為例,雖然沒有掙扎很久就過了那條河,但也不是人人如此,例如Beyond,他們花了好多日子在河的另一邊。而我們那年代,也有好多人最終都沒有過到那條河。現在,我們希望不只是《勁歌金曲》,《勁歌》也不是一個指標,你最後希望上《勁歌》不是問題,但我們希望提供另一些途徑,讓你去曝光。」
明哥說,看過太多人有才華,但總欠了點甚麼機緣,最終沒法渡河,「各種理由都見過,從前也許很多玩音樂的,根本沒有資金去錄音,但現在錄音的成本大大減低了。另一個問題是錄了音,但從哪裏找觀眾?例如表演場地,別說壽臣劇院、文化中心,就算是浦吧,大家都要爭!場地好少!就算是青年廣場(柴灣),那也不容易Book到,香港的場地實在好缺乏。」

張學友08年在西九演出,可惜被對岸的中上環居民投訴!

西九對港人承諾

西九那塊棄置了十多年的爛地,近兩年終於開始辦辦戶外音樂會,作為西九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的西九文化局管理局,上個月也終於由康文署手上,接過了海濱長廊的管理權。他深知香港的場地短缺問題,有多嚴重,「嚴重程度是大型的劇院,例如1,500人的,你要在兩年前就清清楚楚的知道你要那兩天、演甚麼,馬上去Book,若是一年前Book,已沒甚麼場地剩了,所以近年連外地藝團都少了來港!有些表演真的需要劇院嘛!結果民間做節目也很難,你要執死雞,例如全年只有兩天。這種場地不足,要西九過去十年兜兜轉轉是有關係的,因為西九中間有段延誤,曾推倒重來,所以令康文署其他項目也拖後了,因為康文署是看着西九如何,來盤算場地的時間。」那政府的責任也很大吧?「可以咁講。最初政府用地產商主導的計劃,到了2005年推倒重來,如果不推倒,可能已建好了,但那個不是我們想要的營運方式,倒不如不建好了,所以推倒也未嘗不是好事。」
茹國烈向市民保證,西九是值得期望的,但大家還要多等幾年,「我們畀市民的期望,是我們會跟藝術家一起策劃未來的場地使用,這陣子我不停的見藝術家,(西九海濱長廊)這個空置了十多年的場地,去年終於有Clockenflap、有爵士音樂節這種戶外音樂節了,今年都會再做,下個月就有三檔(Clockenflap、文藝復興、及西九自己主辦的《自由野音樂節》),明年也許會更多!過去大家都睇死香港的戶外音樂節,你戶外演出?別來香港了,第一你Book唔到場,第二你拿不到執照,就算你拿到了,也會有差人天天來。」早幾年張學友在西九辦音樂會,原來聲音傳到中環,又被投訴了,「香港的噪音條例,是原本N這個分貝,只要你做成N加10分貝,就違法了。但只要小心調校喇叭的方向,去年Clockenflap就成功了。這幾年我們在開托戶外音樂空間,未來幾年會更多。」立此存照,茹國烈答應,西九的使用將不再限於名牌:「我們12月15-16將舉辦《自由野音樂節》(Freespace Fest),由龔志成策劃,古典的有羅乃新,也有工廠的樂隊,屆時你就知道我們不是只做大名的樂手了!」

去年12月舉辦的Clockenflap音樂節,首年免費,次年(今年12月)將變成收費活動。

文藝復興主要成員:

理事長黃耀明,副理事韓寒、彭浩翔、賈樟柯、周耀輝、舒琪、郭啟華、姚謙及張元等。另設地區和專業召集人,香港召集人:潘達培、鄧小樺;中國大陸召集人:朱建、王小山、許知遠;台灣召集人:張培仁、張鐵志及張釗維。

基金會的副理事韓寒、彭浩翔、賈樟柯、周耀輝、舒琪等等,明哥:「最初他們來找我問意見,後來就拉埋我落水。邀請韓寒那一次,是他剛好來香港,有個飯局,大家就談了起來。」

文藝復興2012戶外音樂會

日期:11月24日
舉辦地點:西九龍海濱長廊
演出單位:黃耀明、陳珊妮、左小祖咒、五條人、周云蓬、巴奈等等
費用:全免
注意:是次音樂會免費入場,但請於先到「文藝復興基金會」作網上登記,11月初開始接受登記,先到先得,名額有限。
網址: http://rfhk.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