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假期:足球場的種族歧視 - 方栢翹

方心假期:足球場的種族歧視 - 方栢翹

泰利因種族歧視被加罰停賽、英格蘭小國腳又在塞爾維亞遭到侮辱;打擊種族歧視成了本月歐洲球壇主旋律。塞爾維亞球迷已不是首次爆出種族歧視劣行,其實此問題在東歐一直嚴重,原因可能是不少新納粹和新法西斯主義球迷組織在此活躍。他們敵視其他種族,尤其有色人種。今夏歐國盃在波蘭及烏克蘭舉行,便有不少種族歧視事件,如荷蘭隊操練時便有球迷在場外扮猴子叫聲。要判斷一國種族歧視是否嚴重,可從其足球國家隊的黑人數量略知一二。英國情況已經算好,上世紀70年代尾便出現了首位黑人國腳安德遜( Viv Anderson );法國一向崇尚平等、博愛,逾半數國腳都是有色人種。相比之下,東歐黑人國腳少之又少;而南歐的意大利,種族問題都算嚴重,首位黑人國腳本世紀初才出現(利華蘭尼);現在的巴洛迪利也常被球迷針對。在香港,最常使用的歧視用語是「黑鬼」,以「鬼」來形容外國人,暗喻他們「不是人」,當然充滿歧視。而歐洲常用的歧視招數,是扮猴子叫聲(monkey chant),暗喻有色人種與猿猴同類,是未進化和較次等。由於文化不同,我們對「猴子」的敏感度較低。2002世界盃時,有評述員以「鐵馬騮」來形容一名喀麥隆球員,原意是讚他在中場活力充沛打不死,豈料即晚收到球迷投訴,說我們種族歧視,自此講波佬的敏感度都要提高。以前有球員撞傷頭部,包紮後再上場,我們都愛戲稱「白頭嚤囉」,現在此用語都銷聲匿迹。方柏翹now足球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