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拓人幣清算 台搶港飯碗<br> 金管會:又競爭又合作

下月拓人幣清算 台搶港飯碗
金管會:又競爭又合作

【本報訊】寶島將設立港澳地區以外新一個人民幣離岸清算平台,對享有先行優勢的香港迎來挑戰。台灣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接受電話訪問時稱,兩岸清算業務「爭取11月初上路」,料多了人幣新幣種,豐富當地業務後,人幣計價的新產品及財富管理服務,會越趨多元化。 記者:劉美儀

本港人幣存款從04年開展至今,現已增至佔存款總額約10%比重,邱淑貞估計,有關進程可作為台灣「參考」。
台灣與內地每年直接投資及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000億美元,她指兩岸貿易頻繁,企業用人幣作為貿易結算,應有一定數量需求。兩岸在人幣業務上將直接交鋒,互相比併無可避免,對此她亦坦然說:「全世界任何角落,競爭及合作都是並存」,從業務發展說,「當然會存在競爭」,不過港台兩地關係一向密切,她認為在相關業務發展上,互補及合作空間亦很多。

中行料任清算行

邱淑貞說,兩岸人幣清算模式及具體運作,由台灣央行負責規劃及公佈,金管會主要是協調台灣銀行在人幣業務的參與;她透露,據目前了解,中行(3988)台北分行應會出任在台人幣清算行,台灣銀行則負責內地台幣的台灣清算工作。
外界關注台灣人幣清算平台會否像中銀香港(2388)模式一樣,即本港居民每人每日最多限兌換2萬元(人民幣.下同),清算行須透過上海外滙交易中心窗口,以在岸價(CNY)兌換平盤。
本港早於2004年已推出個人人幣業務,她認為,香港從籌備到開始人幣業務「已這麼多年」,相信「不會從剛開始時的模式作比較,應從現在形勢衡量」。

兌換未必設上限

有市場意見稱,本港推出人幣業務時,人幣國際化議程尚未提綱,離岸價(CNH)亦未在港形成,台方言下之意,似暗示人行未必像八年前與金管局簽訂清算協議時,限制居民兌換必須用CNY及設上限,若然如此,台灣人幣業務的彈性及空間將更大。
金管會網頁顯示,截至8月底,台灣銀行的存款總額按月增長0.7%至33.2萬億元新台幣,人幣存款約175億元;邱淑貞表示,人幣存款數字目前只限於當地國際業務分行(OBU)經營,當下月初外滙指定銀行(DBU)獲准參與業務後,「大概(DBU)會有相當一部份的台幣(存款)」,會有興趣轉為人幣存款及投資,但具體增長及佔比,她則沒有預測數據,只說香港現時人幣存款已累增至總存款約10%,「估計可作(台灣發展)參考」。
美元是台灣現時最大的外幣業務,她預期,多了人幣這個新幣種後,人幣計價的相關產品,包括債券及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多元化,相信企業及個人客戶均有興趣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