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前行政總裁潘迪特(Vikram Pandit)上周二突然宣佈辭職,花旗才於前一天公佈勝預期的業績,消息來得異常突然,令分析員及財經網站無不以「震驚」(shocked)來形容今次事件。潘迪特「敗走」一事突如其來,連專門跟進花旗的分析員亦摸不着頭腦,在周二電話會議中多番問到:「矣……究竟發生甚麼事?」
潘迪特倉卒離任,其聲明就連一貫辭職時用上的藉口,如「要花多點時間陪伴家人」或「是時候退休」都一一欠奉。當然後來美國媒體不斷爆出內幕,指董事局主席奧尼爾(Michael O'Neill)不滿潘迪特在削減成本的進度太慢,亦認為花旗在與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合組聯營公司時,未有盡力議價,令銀行因此損失數億美元等。
標誌業界着重企管
更重要的是,事件背後揭示金融機構董事局的抬頭,標誌着業界更着重企業管治,制衡以行政總裁為首的企業管理層。此現象對於投資者而言是好消息,而銀行行政總裁的光環已逐步褪色。美國巨企的董事局文化,已不再局限於聘請或辭退行政總裁,更要確保企業朝着正確方向前進。
不過,除了美銀及花旗外,其餘幾間大行包括高盛及摩根大通等,董事局文化依然相對落後,任由行政總裁自行發揮。潘迪特一事為企管文化起了重要的帶頭作用,對於投資者及股東而言,最關心的就是企業盈利。然而,他們所關心的,是那些可以「袋袋平安」的盈利,而非轉頭會掉進管理層口袋,又或損失在未能為公司帶來合理收益的併購上。就此而言,花旗企業管治在業界中的確領先,股東及投資者視之為好消息,股價全周累升了近7%。
一個有能力的董事局,就是要對企業高層起着監察作用。能幹的行政總裁難求,相信要尋找合適的董事局成員就更加難。一來大部份董事局成員都是兼任形式,他們可能對企業實際營運未必瞭如指掌,就正如今次在潘迪特辭職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董事局主席奧尼爾亦坦言:「負責經營及負責評估一間企業是兩碼子的事。」
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