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優勢<br> 點心債料撼贏小籠包債

享有優勢
點心債料撼贏小籠包債

台灣民眾儲蓄率高,但負利率卻蠶食回報,本港銀行及資本市場人士認為,寶島居民相較其他欲爭取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金融市場,前者對長期持有人幣作為存款的興趣最濃,當地要醞釀千多二千億元人幣存款池並不困難,長遠計規模超越本港,亦不足為奇。
但對台灣會否冒起成為「番薯債」或「小籠包債」(在台發行銷售的人幣計價債券)中心,與本港「點心債」爭一日長短,業界普遍認為,本港作為國際融資及資本債務中心始終具有優勝之處。

機構未必湧台發債

香港資本市場公會主席兼法巴香港分行執行董事鄺思華認為,台灣居民儲蓄率高但息率偏低,他們逼切需要投放較高回報的資產,只要開放讓當地參與人幣業務,「肯定可以建立到人幣存款池」。
自去年底以來,寶島機構投資者如企業基金及高端個人客戶,對認購本港點心債的興趣不斷提升,假以時日,當地人幣存款池超過香港,他說並不為奇。不過,即使投資者具備購債胃口,亦不代表發債體會大量湧向寶島作為發債地。
滙豐銀行環球資本市場亞太區副主管兼香港交易主管陳紹宗亦看法相同,他說,按當地規定,外來發債體須承擔10%的退稅(withdrawal tax)安排,舉例息率定價3厘的一宗債券,在台發行投資者只收2.7厘,較本港少收0.3厘,回報被扣減,會影響發債體選擇集資地的考慮。不過,離岸中心增多,他希望可「整大人民幣市場個餅」,互補得益。
相較其他爭取成為人幣離岸中心的城市如倫敦及新加坡,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馮孝忠相信,台資機構及個人客戶對長期持有人幣存款的興趣最顯著,惟當地存款池增大,不代表業務的派生作用(mulitiplier effect)便同步膨脹,台灣並非國際金融中心,在國際融資及資本市場活動上,本港享有優勢,毋須太擔憂受到威脅;但內地與台灣商貿頻密,現時經港進行的相關貿易結算無可避免會流回台灣處理。

台人幣存款料暴增

財資界人士陳鳳翔指出,台灣投資出路不及本港多,當地增加人幣選擇渠道,對投資者是一大驚喜,存款池可望快速增長,現時逾170億元人幣存款,「要達至千多二千億元規模很樂觀」,本港未來在人幣商貿投資以至債務發展上,都要面對潛在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