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模擬醫療程序<br> 減病童留院恐懼

遊戲模擬醫療程序
減病童留院恐懼

【本報訊】遊戲室放滿各式各樣玩具,有受小朋友歡迎的象棋、大富翁,但中間卻夾雜了抽血公仔、一隻眼睛貼上紗布的三眼仔及磁力共振模型等,一般小朋友不會接觸的玩具。原來這個特別遊戲室是設於明愛醫院兒科及青少年科病房,為住院病童提供遊戲服務,陪伴他們度過住院的苦悶日子,並教他們輕鬆面對治療帶來的恐懼,不再害怕打針抽血。 記者:梁麗兒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下稱智樂)現為四間公立醫院兒科病房,提供醫院遊戲(Hospital Play)服務,至今有31萬名兒童受惠。協會高級醫院遊戲師江小萍指,醫院遊戲在英、美有近百年歷史,為不同年齡的病童提供「啱玩」遊戲,在治療期間或之後,以遊戲吸引兒童,轉移注意力及減低治療痛楚。另一種屬治療性遊戲,為有情緒或行為問題、飲食失調等病童提供遊戲輔導。

一隻眼貼上紗布的三眼仔公仔扮演要接受手術的眼科病人。

模擬接受磁力共振檢查的公仔模型。

「以為入醫院就會死」

她說:「好多小朋友入醫院就好驚,喊得好厲害,有啲人見過屋企長者喺醫院過身,以為入醫院就會死。有啲小朋友就擔心住院冇人陪、冇嘢食、冇嘢玩,又好怕治療程序。」她笑言,兒童對住院或醫護人員的恐懼,不少來自家長的誤導,常見為當子女頑皮時,家長便說「再曳就叫醫生幫你打針抽血」,令兒童聞針筒、見醫生色變。
年紀較大兒童,會因不了解醫療程序,或見到大批醫生診症,便擔心自己罹患絕症;也有家長事前跟子女說入院是度假, 或打針唔痛,至子女真正治療時才發現真相,反而會增加恐懼,故建議家長應灌輸正確知識,包括打針並非唔痛,但可形容如蚊叮般痛等。
另一醫院遊戲師徐婷媚憶述,曾有一名將接受小腸氣手術的8歲男童,術前與母親同樣憂慮,男童曾目睹母親得知自己要做手術後,擔心得雙眼通紅,故對做手術怕得要死。至手術當日,男童拒絕探熱、穿上手術衫及手術帽,最後要遊戲師到場輔導,才肯入手術室。手術因而延遲一小時。

計劃協助末期病患

為令病童及家屬多了解醫療程序,遊戲師提供「模擬醫療程序遊戲」,以公仔玩具模擬抽血、打針、眼科手術、洗腎及磁力共振檢查等程序。以抽血為例,遊戲師會講解消毒皮膚、綁抽血帶等等的程序,其間模擬抽血、止血及貼上公仔膠布。
徐說:「有啲小朋友見到支針就好驚、覺得好痛,模擬抽血就似演習,好似玩咁。」
受資源所限,智樂現只於明愛醫院及瑪嘉烈醫院設遊戲室,除一般個案外,還會為腦科、腎科及腫瘤科病童服務。江小萍冀服務可擴展至其他醫院,同時計劃協助末期病童與家人把握餘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