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差不多要上堂了,大家請回到座位。」
今時今日,友善誠懇的教學態度是很重要的,莫講是中小學生,就算尖子薈萃的醫學院,講師也要依據預設的「學習綱要」(Medical Curriculum)循規蹈矩地授課,不然學生填寫問卷會給你很低的評分(所以在下的評分也高不到哪裏去)。
「多謝各位賞面上我的課,今天討論的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請問有沒有同學知道甚麼是TIA?」
現場一片死寂。
「前排那位very smart的同學吧。」
「TIA又名小中風,症狀無異於一般中風,但患者會於二十四小時內自動復原。」「非常好!那是教科書裏TIA的標準定義,考試這樣答會攞滿分。TIA在臨床上又是怎樣的呢? 」
再次一片死寂。
良久沒反應,在下惟有自問自答:「TIA成因是腦血管栓塞,引致中風的症狀(請參考前篇〈中風的四字真言〉),人類體內有一種叫纖溶酶的抗凝因子,假如血栓不是太大,纖溶酶便能將其溶解,回復腦部血液供應,所以患者只會有短暫的症狀。
你引用了TIA的標準定義,最大問題是那個二十四小時的上限。從病理角度想,腦細胞缺血後只能生存一段短時間,根本沒可能撐到二十四小時,臨床觀察所得,絕大部份TIA只會持續一至兩小時以下。
第二個謬誤是把TIA稱為『小中風』,令大家低估了其危險性,根據統計,接近兩成TIA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出現真正的中風。發生TIA代表腦血管已經有潛在病變,雖然第一次可以自動復原,但難保接踵而來是主要的血管栓塞,到時才處理便太遲了。」
TIA是即將中風的警號,患者應盡快向家庭醫生或急症室求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麥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