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操故業 人盡其才<br>巧婦結伴縫製環保布藝

重操故業 人盡其才
巧婦結伴縫製環保布藝

紡織、製衣業興盛的年代,孕育一批有豐富經驗及技術的車衣女工,憑一雙巧手「開車」撐起頭家,更帶動香港的經濟發展;惟隨着行業式微,令她們「巧婦難為無米炊」,欠缺發揮的平台,更面臨失業或轉行從事低收入工作。聖雅各福群會成立「天衣無縫車衣隊」,讓一群「巧婦」重操故業,利用回收物料,製成一件件獨一無二的環保布藝品,貫徹「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精神。記者:劉丹丹

車衣隊成員阿芬和好姐,均視縫紉為能賺錢的興趣。當時紡織和製衣業蓬勃,只要「勤力就搵到錢」,她們輟學後順社會趨勢就入行,其後再邊做邊讀夜校,生活刻苦。她們當年曾於「山寨廠」工作,有師傅教授縫紉技巧,且可接觸的工序較多,有別於「大廠」工人只機械化地專門負責個別工序。好姐在「山寨廠」的歲月,漸漸磨練出獨特的車衣技巧,亦憑此養大五名子女。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恒!香港踏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經濟結構性轉移,車衣行業被迫走向「夕陽工業」,眼見發展的機會漸漸減少,阿芬和好姐亦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放棄所愛的行業。阿芬轉做一般文職工作,婚後做全職家庭主婦;現職家務助理的好姐則做過辦公室助理、酒店服務員和清潔工人等。惟最教她們念念不忘的,始終是車衣機下拼接縫紉的樂趣。

「搵番當年失落興趣」

機緣巧合之下,阿芬與好姐先後加入車衣隊。這四年重操車衣工作的阿芬高興地說:「好開心!搵番當年失落嘅興趣,生活充實咗,唔使照顧屋企嘅時候,做自己鍾意做嘅事,去唔同地方做展銷,見識都多咗。」好姐則四個月前加入車衣隊。她們現時一有空就會返聖雅各福群會,並能彈性管理「開工」的時間,在中心或將布料帶回家縫製。居於離島的好姐,即使長途跋涉,亦樂在其中。近日,車衣隊更擴大合作層面,由四名熱愛環保的設計師設計別具風格的產品,再由會內復康人士進行初期簡單工序如裁剪,最後交車衣隊整理縫合,促成三方「天衣無縫」的合作。呼籲有心人捐出布料該會社區工作員湯偉豪表示,車衣隊以合作社性質運作,成員間人人平等,無論是決定是否接定單、產品設計及縫製方法等,均享很大的討論空間及自由度。目前車衣隊共有11名成員,多為家庭主婦,從各不相識,到互相合作並交流縫紉技術,人盡其才之餘,亦能不斷提升技術,更可擴闊社交圈子,提升自我價值。惟車衣材料回收量並不穩定,他呼籲布行及有心人捐出布辦或可供循環再造的材料。

開班搞展覽薪火相傳

2001年,聖雅各福群會開展「社區經濟互助計劃」,以「時分券──社區貨幣」作為交換媒介,讓會員以個人技能賺取時分券,再換取自己所需的二手物品及有機食物。計劃中的「時分天地──二手物品交換店」獲社區人士捐贈的大量布碎,該會靈機一動,於2005年成立「天衣無縫車衣隊」,組織有車衣技術的市民,以碎布作為原料,縫製環保布藝品。車衣隊至今已縫紉數以千計的製成品,又曾為學校舉辦基本縫紉班及剪裁技巧班,並於全港多個商場舉辦布藝品展覽,為推廣針織布藝及環保出一分力。查詢電話:2835 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