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橫財2:字花絕迹 發達靠冬叔

我愛橫財2:字花絕迹 發達靠冬叔

相傳彩票由古羅馬人發明,一開始是皇室貴冑的娛樂,後來國王利用彩票為節日添喜氣及籌措資金。時至今日,字花絕迹,六合彩懸掛千萬人的橫財夢,彩色號碼球的滾動姿態,比模上圍數字更鼓舞人心,我們仍有橫財夢可發,還得多謝夏春秋。 記者:劉嘉蕙 鳴謝:香港賽馬會提供六合彩圖片、劉銓登提供政府獎券圖片

「爆煲」賭博術語

自錢幣制度代替以物易物,人人都想天降橫財,不勞而獲,所以有人的地方一定有賭博,包括香港。
六合彩出現之前,香港人想中橫財,靠跑馬仔,不過賭馬要鑽研、要刨馬經、要收貼士,未必人人懂得玩,所以另有大批人幫襯各式玩法簡單的地下賭檔,不用腦純粹講運。當中最流行的一種賭博叫字花,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說:「字花是由廣州傳來香港的玩意,廣州人的玩法是,莊家會列出一組36個數字或名字,讓客人落注,同時又準備36個煲,把數字或名字放進去,再高高吊起。開彩時間一到,主持人就砸爛其中一個煲,讓大家去對獎。」今日一些賭博通俗用語,其實都來自字花,如「爆煲」及「爆廠」,前者指是莊家砸爆煲字花揭盅的一刻,後者則形容莊家賠清光,因為莊家又稱字花廠。
戰後五十年代,內地人大量湧入香港,連帶黑白兩道的人都在港立足,勞動階層白晝到工廠上班,閒時到字花廠進貢,「字花廠好大程度由黑社會操控,那時街頭巷尾都有人擺個木箱、開張凳仔開字花檔,警察見到也不會趕。」有幕後黑手操縱的字花活動,賠率控制在1賠31左右,中彩不純粹靠運,也考一點智慧,「有時是36個數字,有時可以是花、典故、雀鳥,甚麼都有可能,報紙會刊登一些似是疑非的貼士,讓大家估餐飽。」當時字花一天開彩三次,分別為下午一時、五時及十時,流轉密,又有報紙提供的山埃貼士幫忙宣傳,所以男女老幼都來參與,不過始終是黑社會操縱的非法賭博,無可避免地引致嚴重社會問題,政府有見及此,終於在1975年推出六合彩,打擊非法字花活動。

49個號碼、紅綠藍三色,拼出一個又一個橫財夢。

似是疑非的字花貼士,當年市民天天估餐飽,當然是你有你估,佢有佢開。

1985年,六合彩開始於農曆新年、端午節及中秋節增設金多寶,早期海報用摺紙和傳統節慶圖案做Graphic,很土炮。

彭志銘

自己填彩票,可以回家慢慢甩飛,這才最過癮。

每逢金多寶,投注站總排滿人龍。

曇花一現的政府獎券

其實六合彩之前,政府推出過概念相似的政府獎券,話說五十年代香港人口劇增,社會福利開支需求相應提高,為籌募經費,政府於1962年推出政府獎券,每張售價2元,當中四成撥入獎券基金作社會福利用途,六成作為獎金,按比例分予頭二三獎。頭獎個人獨得兩成、二獎10人瓜分、三獎100人瓜分。舉例說,總投注額有100萬,有60萬用作派彩,頭獎獨得20萬、二獎10人每人兩萬、三獎100人每人二千。每次開彩後,報章會刊登得獎號碼,供市民核對。
政府獎券玩法簡單,卻沒有取得預期迴響,有指原因是開彩次數太少,推出首年只開彩兩次、翌年亦只有三次,每次相隔五星期,時間一久,市民就會忘記買獎券,派彩亦因而不夠吸引,多次調整獎金比例後,反應依然普通,1975年六合彩面世,政府獎券亦隨之寫入歷史。

提升獎券正氣形象,找來影迷公主陳寶珠主持抽獎。

夏春秋足足當了17個春秋的主持,已成六合彩Icon人物,三代攪珠機旁皆見其蹤影。

1962年第一期政府獎券,製作精美,印有港英時代的徽章。

元祖六合彩36選6

1975年9月,香港獎券管理局首次推出多重彩獎券,多重彩每注10元,玩法是14選6,看似機率大,但要中頭獎,所選6個號碼必須順攪珠次序,中彩難如登天,所以反應麻麻。有見及此,大會急急於1976年7月推出六合彩取代之。元祖六合彩36選6,每注2元,由於6個號碼毋須順序,中獎機會大增,加上獎金動輒過百萬,更能刀仔鋸大樹,雖然頭12期沒有人中頭獎,但終都能把字花趕盡殺絕。
六合彩攪珠機運作了接近37年,中間經過多次改變,變得最頻密的是攪珠安排,一開始36個號碼選6個、到1983年改為40選6、1987年42選6、1990年45選6、1996年47選6,至2002年改到今日的49選6;而每注金額,則由1976年的2元、1991年4元、1995年5元改至今日的10元。多年來,六合彩孕育富翁不計其數,但也有旺丁不旺才例子,旺丁者,中獎人數多,獎金攤分至令不旺財,最經典莫如2001年10月30日開彩的一期,頭獎共28注中,最後每注派彩183,950元,未扣稅項都不夠買樓付首期,中橫財,都有人歡喜有人愁。

2001年推出過六合彩風扇精品,你擁有嗎?

明知胡吹亂謅,但大陸人還是肯花錢花時間刨六合彩天書。

號碼球定X光檢查

六合彩自面世起換過三次攪珠機,為確保攪珠過程順利,每次攪珠,大會都會準備一部後備攪珠機及五套一式一樣的號碼球。五套號碼球中,一套用來作後備,其餘四套會由當晚監察攪珠的非官守太平紳士抽籤,決定當晚使用哪一套。號碼球用過後,會暫時過冷河一期,而每個號碼球的大小重量,都會定期進行量度及作X光檢查,確保符合規格。
由政府主辦,每次攪珠都現場直播,還有太平紳士負責監場,偏偏就有「聰明的」大陸人相信每期六合彩都是內定賽果。反正他們信了,真正聰明的出版商就投其所好,推出一系列所謂的六合彩天書,這類天書以玄學術數、求神問卜甚至神秘人來料等等作包裝,居然非常好賣。其實不信政府,也好應該相信六合彩主持人、有「冬叔」之稱的夏春秋,由1976年做主持做到1993年,足足17年,三代六合彩攪珠機旁邊都見他蹤影,若有內幕貼士,他可以早早發達退休。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六合彩主題曲原調,原來是樂隊Shocking Blue在1972年創作的作品《Inkpot》,現在上YouTube還聽到原裝演繹,歌詞與賭博完全無關,還非常勵志。(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VJltRqBa8w)

六合彩主題曲原調是《Inkpot》。

歷代攪珠機

1975年至1989年的第一代,膠味最重,感覺最兒戲。

1990年至1994年的第二代,倒三角形,似個漏斗。

1994年至2010年的第三代,圓桶形,用色與支架金屬味濃。

2010年至今的第四代,號碼球由中央圓柱托起至機頂,再依管道運至展示處。

歷年六合彩 五大頭獎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