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人工沙灘前 最後一次大潮退<br>瀕危管海馬現龍尾

改建人工沙灘前 最後一次大潮退
瀕危管海馬現龍尾

【本報訊】有200多種海洋生物的大埔龍尾泥灘快要消失,政府下月動工將龍尾改造成人工泳灘。民間的龍尾海岸教育中心指出,龍尾生態價值遠高於政府所評估,該中心在龍尾施工前的最後一次大潮退,再次在泥灘發現受保護的瀕危物種管海馬,促請政府撤回人工泳灘項目。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賣關子表示:「我諗遲啲會有公佈。」記者:潘柏林 蔡建豪

昨日凌晨4時,大埔龍尾泥灘出現下月施工前最後一次大潮退,水深及膝的泥灘隨即變身成奇幻水世界,一條魔鬼魚悄悄潛伏在沙底,三五成群的巴布亞硝水母在腳邊繞圈子,散落一地的海星及海膽隨波浪漂蕩。龍尾海岸教育中心十多名成員隨即舉起相機,爭分奪秒進行最後一次生態調查,因為此情此景日後可能只能回味。
「嘩!搵到管海馬,快啲過嚟睇」。該中心成員李錦華浸在海水中興奮大叫,他用膠箱輕輕撈起泥黃色、長約10厘米的管海馬,大嘆幸運。管海馬是《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保護的易危物種,僅次於瀕危絕種生物,稀有程度與鯨鯊同級。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去年在龍尾以外10個地點進行普查,只發現5隻管海馬,足見其罕見程度。
龍尾是管海馬重要棲息地之一,位於河口地帶的鹹淡水交界,有軟泥底和海草,繁殖大量微生物成為海馬食物。該中心成員自09年首次發現管海馬後,再陸續發現幼體和成體的管海馬,更試過一晚之內找到4隻。李錦華指日後工程展開,管海馬難逃一死,「管海馬流動性低,棲息地有任何改變,成個族群都走唔甩,會死」。他苦笑着說:「保護海洋唔係鬼佬做嘅嘢,我真係好希望下一代都仲可以睇到呢啲生物。」

大埔龍尾泥灘昨日出現人工泳灘施工前最後一次大潮退。王子俊攝

斥政府漠視罕有海洋生物

政府數年前委託顧問所做的環評報告,指龍尾生態價值一般,甚至發現不到管海馬的存在。但龍尾海岸教育中心由07年底起,累積紀錄到龍尾有逾220種物種,包括海龍、斑砂海星、海牛和海兔等。該中心成員郭惠玲是浮潛常客,她指龍尾海洋生物較東坪洲更多,「自己潛水都冇見過咁多水母喺身邊出現,好似置身水族館一齊游水」。她批評政府漠視罕有海洋生物,興建人工沙灘破壞環境,未有做好保育角色。
政府一直未回應如何保育珍貴的管海馬,政府發言人昨只重申,已進行過多次生態調查,認為龍尾並非擁有最多品種的地方,距離龍尾500米的汀角東更具生態保育價值。
發言人又指,政府已因應環境諮詢委員會的建議,縮減人工泳灘規模,將填海面積減少,在工程期間實施緩解措施,包括在潮退時在潮間帶小範圍清理石塊,並會安排魚類專家在圍封前視察,避免有魚類被困。

多名海岸教育中心成員進行最後一次生態調查。

龍尾灘部份海洋生物

管海馬
國際瀕危的二級受保護海洋生物

海毛蟲
又名沙蠶,屬環節性動物

魔鬼魚
身體扁平,有類似翅膀的強大胸鰭

海龍
身形狹長的魚類,在東涌河也曾發現其蹤影

海蛞蝓
主要出現在暖海區域,喜歡生活於清澈的海水中

海葵
多數棲息在淺海和岩岸的水窪或石縫

鰨沙
又稱比目魚,身體扁平,港人的食用魚之一

寬額大額蟹
分佈於澳洲及東南亞一帶,生活於潮間帶的岩石縫中或碎石下

海星
估計全球有約2,000個品種

巴布亞硝水母
香港常見的水母之一,半透明的泳鐘上佈滿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