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搜羅電影,電影亦搜尋觀眾。好的電影不一定賣座,但賣座的電影肯定成功搜尋到觀眾。起初以為《少年自讀日記》是我的一杯茶,散場了,有點失望。導演是文人,改編了自己的小說。有多少自傳成份?我不清楚。校園片,少年成長片,甚至描述兒童陰影的電影,太多珠玉在前。作為新銳導演,成績不算差。我看着卻有點悶,那大概是我的問題。在巴黎唸書的日子都那麼湮遠了,更何況中學時代!八十年代雖然很遠,對我來說,其實很近。家中仍藏有大量卡式錄音帶,有些皮褸、毛衣、錢包尚保存良好,更多的是書籍畫冊,是八十年代購入的心愛之物,都是法國製造,珍而重之。回說本片的素材,顯然以美國life-style為主,除了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學校生活之外,同性戀、吸大麻、開快車、舞會、聽流行曲、喝酒、美式足球等等,勉強只得開快車和喝酒是我所好,當然還有文學。不過所謂文學,亦不外英美文學,狄更斯、莎士比亞、《怪屋疑雲》、《大亨小傳》,清一色英美作家。無可否認,編導是以美國文化為本位,英美觀眾或長居美國的外國人可能看得津津有味,但真要搜尋外國觀眾,絕不容易!何以見得?皆因世界上有所謂文化隔閡,本地戲票上的英文名字, Perks變成Peaks,可能只是手民之誤,如此亦思過半矣。撰文:黃國兆 http://blog.yahoo.com/freddiewongkwoks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