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史特勞斯與蕾妮.費琳明 - 黃牧

理查.史特勞斯與蕾妮.費琳明 - 黃牧

因為我的favourite composer是Richard Strauss,於是在我的favourite singers的行列中,Renée Fleming就自然高踞榜首。她是今天公認的史特勞斯的權威演繹者之一:這對一個說英文母語的美國人來說更不簡單。
好久沒有聽費琳明的現場了。過去兩年我每一年在歐洲的時間竟達九個月,於是「退燒」多年的音樂狂熱,竟因到處都是音樂廳的誘惑而完全復元,甚至有興趣執筆和讀者分享!曾因忙於做很多「無聊的事」,竟成了多年不聞樂韻的野人,自己也覺得難以置信。2008年費琳明代表美國音樂家在北京演出了奧運專場,可是我錯過了。五月忽然非常想念她,於是我特別飛到維也納,去聽她在歌劇院演Arabella、以及在「金色大廳」的獨唱會。我訂了票迢迢千里到了維也納,卻不幸演出取消。不過我馬上告訴自己,還有機會,因為繼維也納後,她會在六月到巴黎,一共演出九場Arabella。結果我在六月底得償所願,在巴黎的Bastille歌劇院聽了她演的Arabella。
Arabella是史特勞斯晚年最後的兩部歌劇之一 (另一是Capriccio),創作於1933年,作曲者時年69歲。這部戲可說是二十年前的玫瑰騎士的「精神上的續集」,同樣是以維也納上流社會為背景的喜劇。玫瑰騎士的作詞人是大詩人Hugo von Hofmannsthal,史特勞斯把後來已物故的詩人未完成的文字配上音樂,就譜成了Arabella。今天看來劇情非常老土:破落戶貴族希望大女兒Arabella嫁得金龜婿擺脫困境,為了省錢,二女兒竟然女扮男裝過活;父親不擇手段地把Arabella的照片寄給一個有錢的同輩朋友求親,結果來應徵的卻是這朋友的侄子,最終當然歡喜結局。故事雖然荒唐,但只要音樂好便有說服力了。
同樣是演Arabella,每間歌劇院的演出,都是不同的製作。巴黎這個製作,充份利用了現代化大劇院的超豪華,把破落戶的家佈置得像皇宮,並利用先進的旋轉舞台科技,結果非常悅目,卻絕不寫實。不過,沒有人看歌劇會計較「戲劇可信」的元素,我也寧願看豪華的大場面。現在的歌劇導演,為了「不同」的效果,想出許多可以引起爭議的噱頭,於是大導演如Zeffirelli、Visconti、Ken Russell和張藝謀……都成了歌劇導演,製作「與眾不同」的歌劇。像演莎樂美的真正裸舞、波希米亞人的舞台上出現裸模之類,只要不至捨本逐末,我甚至歡迎這類「有增視覺效果」的噱頭。不過,這製作最後一幕「應有」的大樓梯,這裏只是戲台左邊的小樓梯。女主角最後從樓梯頂慢慢走下來,按傳統習慣拿一杯水給男主角,表示接受他的求愛,本應是很戲劇性的。本製作裏沒有一條大樓梯,是我未能苟同的一點。
演員陣容還有像Michael Volle演Mandryka、Julia Kleiter演Zdenka、Iride Martinez演Die Fiakermilli等,指揮是巴黎歌劇院的Music Director,Philippe Jordan,算是比較年輕的重要指揮家。從指揮到每個演員,演出都絕對稱職。和意大利歌劇需要很多「明星」不同,德國歌劇需要的是好歌手。正確的說,Richard Strauss的作品應是樂劇,Music Drama,不是意式的Opera。樂劇可說是更高層次的藝術。理查.史特勞斯樂譜的配役,有很多特色。如所周知,他的樂劇一貫重女輕男,而且重要的男角是男中音(Mandryka),男高音是配角(在Salome 甚至是諧角)。在Arabella裏唱出的最高的音是Zdenka(女中音)唱的(在第二幕的姊妹場景),而在第二幕結尾的Mein Elemer,一段獨奏是用中提琴拉小提琴音域的旋律,而妙用法國號。我常看的一段錄像(Unitel),正是Renée Fleming和Christian Thielemann在Salzburg音樂會的現場。從YouTube可以下載三個錄於不同的音樂會的錄影,其中一個很妙:Fleming作側耳恭聽狀,教我們聽法國號,道地的Richard Strauss sound!聽Arabella,很多精華都在管弦樂裏。用聽茶花女的方式聽史特勞斯,你聽不出妙處。
說到蕾妮.費琳明,我是衝着她的大名,才會從香港到維也納再追到巴黎的。她演唱Richard Strauss已是今天的絕唱了,現在她在全球各大歌劇院巡迴演的首本戲正是Arabella。光是這三個月,她便先在維也納,跟着在巴黎,每隔幾天唱一場這個角色,其間也開些獨唱音樂會,還有一天飛往倫敦,在英女王的金禧慶祝節目上演唱一曲One Fine Day。演這個角色,她今天的對手也許是Karita Mattila,後者擁有更宏亮穩定的嗓子,可是論演繹細節之精微,費琳明是最好的,因為只有她能唱出每個音和每一句的nuance,像她的老師Schwarzkopf!我追隨費琳明多年,非常佩服她能用六、七種文字演唱,而且德法語絕對精通。只有這樣才能唱盡Arabella。2008年Salzburg的Unitel錄影是她的絕唱。不過,四年後的那晚,儘管演出仍然非常好,她的音色已沒有當年的明亮了。她仍然是「世界上最漂亮的50歲女人」,就算演Arabella的少女角色我也能「視覺信服」,起碼比Mattila、Popp、Janowitz都像樣得多(年青時她曾是個大肥婆,四十多歲才反而成為公認的美女)。她是大佬倌,自然台風一流。她說過,如果今後有生之年限她只唱一個作曲家,那肯定就是史特勞斯。到近年,她致力於Richard Strauss,而Arabella似乎成了她的化身,她才成為我心目中少數的大師級歌手!雖然是2012而不再是2008,我仍然看到出色的一場Arabella à la Fleming,值得我從香港追到維也納和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