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能夠由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小漁港,發展成今日世人羨慕的國際金融中心,六十年代財政司郭伯偉的不干預政策,和七十年代他繼任人夏鼎基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功不可沒,就連自由主義經濟學泰斗佛利民(Milton Friedman)也高度讚揚香港的成功,有賴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並曾形容香港是自由市場制度的典範,又說:「如果想瞭解運行中的資本主義是怎樣的,就去香港吧!」但特首梁振英一味反港英餘孽,認為前朝留下給他的是一局殘棋,就連奉行超過半世紀的自由經濟主義也想要推翻,他前天在新一屆立法會首次發言,就大彈夏鼎基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和一直奉行的大市場小政府理念,指積極不干預「是含糊和矛盾的概念,自始至終沒有人能夠用當時政府的政策措施印證這個概念的內涵」,「大市場小政府理念也不能夠滿足今日香港的需要」,在在顯示他真的要實行大有為政府理念。壹傳媒,由老闆至管理層,包括沙膽虹在內,無不信奉自由市場經濟,鐵了心的認定大有為政府難免好心做壞事,最後只會將香港繁榮斷送!
其實,夏鼎基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正如他自己所說,重點已然在積極兩字,即是說當政府遇到有要求干預的訴求時,不會因其性質而慣性認為訴求不正確,而是會因應當前和將來的形勢權衡輕重,評估支持和反對干預的理據,研判利害,從而作出「積極」決定。梁振英若認為連這個已然積極的不干預和「大市場、小政府」都不能夠滿足今天香港的需要,而需要所謂適當有為,直至大有為,我們怎能不心寒呢?
沙膽虹